內地共享單車ofo遭「擠提」按金,若上千萬用戶每人退款100元,「小黃車」起碼要回水10億元現金。試問一間財困公司,怎能一下子拿出這麼一大筆錢。其實,這市場未正式起步已告玩完。正可謂成也資金,敗也資金。
共享單車本身模式夠特別,將外國大行其道的指定地點停泊單車租賃服務,變成隨處擺放的無樁單車。箇中的創新,不只應用了流動互聯網,更用上了物聯網技術,通過手機尋找單車、解鎖。只是資金過多造成市場混亂,令原來要試驗的共享模式亦無法完成達到目的,市場一味在鬥資金。
有時市場大,但競爭也大,內地風險資金每嗅到新機會,就會蜂擁而至。三年多前,共享單車初露頭角,一眾創業者和風險資金湧入,項目忽然做大。據《2018年中國共享單車行業研究報告》提到,一七年全國有逾百間公司,累計投放2,300萬輛單車。較出名的是摩拜及ofo,兩者都是由風險資金養起的獨角獸,估值均逾20億美元。
按金亦是這些公司的收入來源,每收兩、三位用戶的按金就足夠抵銷購置新單車成本。只要用戶數不斷增長,僅收按金去再投資亦相當和味。但市場增長得太快,卻也快速見頂,資金也隨即中斷。
他們之間因為要爭取市場,中國人只會鬥割價,低至每小時一元幾塊,亦不足以作長遠的營運。
失去新資金的支持,較小規模的營運商去年已捱不住,來到今年更燒到兩間龍頭。摩拜有幸獲美團(03690)收購,但ofo有管理層內鬥的問題,否則應該一早賣掉。
再者,胡亂停泊才是死穴。本來一、兩部單車在街上停泊未必太礙眼。但當一街都是,便足以影響市容,政府就不得不出手管制。
即使經營了三年,被資金打亂的共享單車市場,本身的營運模式一直未驗證是否可行。但是,共享單車概念已經被玩爛,就如比特幣或礦機一樣,現在有人說要認真去做這門生意,還有誰會支持?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
作者: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