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錢無國界:韓女棄金融業 開畫廊創錢途

畫廊的經營模式與地產代理行有共通點,畫作如同盤源,畫家就如業主,可讓買家出價。南韓創業家Rachel Lee大學畢業後為求搵真銀,曾在金融界打滾數年,但深信自己最愛的仍是藝術,又看好中價藝術品在中港市場的需求,故來港開設畫廊,代理南韓藝術家的作品。事實上,投資畫作沒有轉售限期及稅務問題,甚或好賺過炒樓。

她自11歲開始學畫畫,其後入讀藝術學校,大學時亦修讀美術,可謂過着優雅的藝術人生。她稱,○○年時家人經營的時裝生意欠佳,作為家中的女兒,並不能那麼任性,繼續執意畫畫維生。

當年南韓經歷亞洲金融風暴後,經濟慢慢復甦。縱使她對金融業未有興趣,但認為行業有「錢途」,為儲錢及家庭着想,決定硬着頭皮在投資公司工作。惟她發現在忙碌工作的三年間,對藝術熱情仍不減,於是放棄金融界的高薪工作,重返校園讀碩士,其後更在大學當老師,賺取穩定收入。

由於另一半是一位居港的美籍華裔,她為愛情決定來港發展及定居,當時需放棄南韓的工作,到一個新地方由零開始,幸好來港後找到美術教師的工作。

瞄準中價市場潛力

她指,藝術這個行業不像一般行業,打工仔每日定時上下班及賺取月薪,而每年薪酬隨通脹或轉換公司而有機會提升。作為畫家,事業剛起步時,生活多平平無奇,只能靠兼職過活,所獲薪酬或僅夠交租及過簡樸生活。惟若遇上知音人,作品獲青睞,身價或隨即飆升,從此有望過富裕生活,但這些是罕有例子。

來港定居8年的她坦言,在香港生活初期,認為此處是個繁華的金融中心,而比起南韓,香港過於商業化,藝術氣息不太濃厚。不過,香港近年在這方面開始出現變化,例如商業項目或周邊舊區均加添不少藝術元素,就連政府亦與業界合作。

另邊廂,畫作及其他藝術作品再不是只有上流社會才能接觸的事物,中價作品同樣受歡迎,成交量增加,同時具升值潛力,而買家購得心頭好,除可擺放在家觀賞外,亦可成為投資工具。

引入韓藝術家作品

為迎合這個市場需求,同時希望將南韓藝術家的作品推廣予全球買家,她在香港及南韓兩地開設畫廊Soluna,以作協同效應。畫廊名字源自於太陽(Sol)和月亮(Luna),藉以傳達所售作品從早到晚都可以使用的訊息。其中位於上環西街的畫廊樓高兩層,底層不定期擺放多個南韓藝術家的作品,主要為畫作,閣樓則主打生活藝術品,包括擺設及餐具等,價錢較親民,由數千元起,務求力吸各路客源。她又會出國參與不同展覽,引入不同類型藝術品到香港。公司亦擁有分析團隊,收入則來自佣金。

畫廊到底如何經營?她指,自己由藝術家變成大學老師,再變成畫廊老闆,過程中面對不少挑戰。投資畫廊需龐大資金,且每月要繳付舖租及人工,但收入卻不穩,最重要的是一個人力量有限,既要經營生意,又要照顧育有三個小孩的家庭。故在創業時,她放棄執筆,由從前用手畫畫,變為用眼去挑選畫作。她認為,畫作就如樓盤,畫廊老闆可自行挑選擺放在店內的作品,貴精不貴多,而地產代理行則是愈多盤源愈好。

還未成名的畫家初入行時難免經歷辛酸,並會透過不同渠道去推廣畫作,而畫廊會有Open Call的時間,意思即招募畫家的作品在其畫廊展覽,部分財力足夠的畫家會開設個人畫展。另外,她認為,若以投資角度出發,除選擇心儀作品外,亦要研究該畫作在市場上的流通量及知名度,個人認為畫作較擺設更值得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