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有行業政策推出都總會有前因後果,但要數到後果最離經背道,完全出乎意料的,可算是今次醫藥改革的「帶量採購」莫屬了。帶量採購的目的,是把中國昂貴藥價貼地化,但第一次帶量採購招標結果顯示,目的超標完成,但卻犧牲了整個行業的業務邏輯。
帶量採購新投標制度,由4個直轄市增加到11個,之前估計對函蓋31類藥品的價格降幅為10至40%。藥商也認同犧牲部分暴利來滿足社會需求,長遠或可迴避更多的官商勾結的猜疑。
意想不到的是,投標結果顯示降價幅度遠超預期,其中有藥品價格更是割喉式下跌九成。雖然有分析指大藥廠大幅降價的原因,是把小藥廠擠出市場,若如此,就真是如願得償,以降價後的毛利計,恐怕再找不到競爭對手。
另—原因,是4+7城市佔了全國藥品市場的三成,得第一輪投標勝出者將天下盡得,所以要劈價搶灘。如帶量採購換來是割喉搶市場的話,未來中國醫藥行業就只會更壟斷、更荒謬。
有分析指,今次結果有利未來新藥研發,因為有了更鞏固的中國市場,藥廠可放心通過持續的研發能力來進軍國際市場。不知道這些結論的思維從何出發,但邏輯上,醫藥進入低毛利和不穩定狀態,勢必影響到新藥開發的力度。與其投數十億元資金冒險搞新藥開發,倒不如抄抄貼貼弄個手機品牌,再用同股不同權來香港上市謀取暴利。
無論是銷售類還是開發類的醫藥股,估值計算只能從悲觀角度出發,股價仍要捱沽。有傳聞指因應帶量採購亂像,政策會被U-turn。這個推論難言成事的機會,因為每次有政策推出,死撐總比跪低附合國情。
中國銀河國際證券業務發展董事 羅尚沛(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