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科技競爭乏力有因

接二連三有外國及內地的競爭力報告,指出香港在多方面的競爭力,特別是創新科技,亦正在下降,又或是上升速度不夠其他競爭對手快。新加坡作為香港最強的競爭對手,近年在這些競爭力報告都名列前茅,香港卻節節敗退,何解呢?

政府思維落後 欠缺方針

「搞創科」當然需要大量金錢,政府這幾年在創新及科技局成立之後,也在施政報告中投放了幾百億元來發展創新科技,但觀乎業界的反應,除了一些政府需要的基建投資之外,真正需要投資在業界的資金並不多,因為私募市場上從來不缺錢,所以問題的根源,肯定不是在政府投放資金的力度,問題其實是在於政府的思維與方針。

舉一個例子,共享汽車在香港是不合法的,當中犯法的,也只是共享汽車的司機。這些共享汽車平台,例如Uber,在香港這灰色地帶經營了超過四年。

反觀,新加坡的共享汽車一早已經合法化,Uber的東南亞業務甚至已經被競爭對手Grab收購,而且Microsoft也已經確認會投資在Grab身上。至於內地的共享汽車也一早上了軌道,早在一六年,Uber亦已賣給了滴滴出行。

新創科企業陷灰色地帶

如果共享汽車在香港合法化,除了乘客多了一個選擇之外,這些顛覆市場的科技更可能為香港經濟帶來新衝擊,可惜我們卻無緣看到。

又例如加密貨幣,香港從來沒有甚麼政策是有關該方面的,既不願意立法規管加密貨幣及其交易平台,又不希望「一刀切」將加密貨幣從香港趕走,而且政府也經常在推銷區塊鏈技術,結果就好像共享汽車一樣,將加密貨幣這個火熱的市場也推進灰色地帶。

這不僅無法擁抱新經濟,甚至有市民因為加密貨幣的交易而受騙,直到現在也是無從保障。證監會早前亦指出,會向加密貨幣營運商發出指引,日後亦會考慮發牌,但真的是姍姍來遲。

屢失巨企在港投資機會

分享以上兩個例子,主要是希望證明,即使香港政府願意投放大量金錢在創新科技業上,但如果政府的思維仍然一成不變,無法接受顛覆性的科技落地,外國投資者將認為,香港政府的創新政策非常保守,故對港的投資態度就變得更審慎。

早前Dyson選擇在新加坡設廠製造電動車,這是繼Facebook及Google不選擇在香港興建數據中心之後,再一次錯失了國際公司在香港投資的大好機會。

香港除了土地問題之外,對環保的態度也是非常之曖昧,兩年前香港政府為了遏止電動車的入口數字大幅增長,愚蠢地收回電動車的免稅額。此舉導致電動車生產商認為,香港政府根本沒有環保意識,也不把電動車放在眼內,自然亦不會選擇在香港生產電動車。

若然香港政府的思維仍然這麼保守,筆者相信,香港的競爭力只會被對手繼續大幅拋離,但要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已經很困難,更何況是要改變一個政府的思維,談何容易?

方保僑

資訊科技及數碼媒體專家、香港資訊科技商會榮譽會長

作者:方保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