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廠家炒燶人仔累29銀行

近年內地金融問題屢屢傷及香港銀行體系,包括二○一五年人民幣匯價急速下跌,令到不少廠家「炒燶」人民幣,當時最誇張的一宗個案更涉及29間銀行,銀行公會其後遂優化商業信貸資料庫助銀行改善風險管理。

內地在一五年八月突然公布「小匯改」,讓人民幣釋放貶值壓力,匯價在下半年急挫超過4.5%,不少透過衍生工具押注內地堅守人民幣匯價的投資者紛紛損手,尤其是有港商以貿易業務需求為名,進行過度對沖,結果有企業無法承受虧損,更嚴重至牽涉事件的29間銀行需要召開跨行會議討論善後。

港即優化資料庫

該事件亦暴露出,銀行向企業放貸時可供參考的商業信貸資料庫覆蓋面不足夠。香港金融管理局與銀行公會在一六年就這問題展開討論,並於一七年底將「中小企」的定義,由涵蓋年度營業額5,000萬元或以下的非上市公司,擴至1億元或以下,並均要納入資料庫,供香港銀行審批貸款時參考。

衍生品押注大減

商業信貸資料庫經優化後,加上人民幣匯價邁向「炒波幅」的趨勢,近年單邊升值預期不復見。

有企業銀行界人士指,當年令廠家「勁輸」的人民幣比率平價遠期合約(Ratio Par Forward,RPF)等結構性產品,近年廠家購買規模較當年大減,故今年以來人民幣即使較高位急貶一成,企業界亦未有再因此出現「血流成河」慘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