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港股乏流動性是死症

以前,內地交易員很少聊港股。因為那是著名的全球估值最「賤」的股市,一沒有波動,二缺乏流動性,投一筆套牢一筆。但這五年,不少人民幣資金爭相跑到香港,買牌僱人做組合,大家的話題漸漸離不開香港。

上周,不少交易員微信群裏都在探討,騰訊(00700)由九月七日開始,連續17個交易日回購股票,能不能阻止騰訊跌破300港元?

探討結果,群內一笑。騰訊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這個標誌性股票,每天交易量有60億至80億元,高峰時200多億元,僅僅依靠公司每天3,000萬港元的回購量,螳臂擋車,擋不住。筆者可以斷言:騰訊的連續回購,只是為了維護股東利益的公關策略考量,管理層根本不願意在這個大國貿易戰迷霧時刻耗費太多真金白銀,真正挑戰還在後頭。

進一步的,這個問題的重點不僅僅是騰訊,更是問港股。基金界所有朋友掌舵的組合裏,騰訊幾乎是必配,但最近半年全部賠錢(騰訊從一月高峰的475元,已經跌到了這幾天的300元附近,損失逾35%,整數關口岌岌可危),只能期望其他股票彌補。

基金焗與騰訊共舞

畢竟,恒指年內跌幅僅11%遠好於騰訊,似乎還有一些好貨可選。但其他股票雖跌得不多,但流動性太差,若基金經理敢於斬騰訊而多小股,危機時資金不一定跑得出來。於是大家只能被迫而默默綁在騰訊上一起死,看來,今年香港基金界的獎金數字,會很難看。

回憶歷史,十多年前筆者在北京國貿2座6層的交易室裏,負責維護200個重要帳戶,一直看多個市場的股票走勢。給我印象最差的市場、最無活力的市場、最沒有題材的市場,是港股。

股票不怕貴、不怕賤、就怕無波動。港股確實成熟、穩健,可惜在交易員眼裏,這都不是褒義詞。只有分紅機會,沒有交易機會,則股市不就成了另類債市?而債券可是有本金保底的。

這個特殊市場中,擁有大量中港同步上市的股票,但港股價格就偏偏低很多,至少絕大多數A+H股票曾經如此。僅僅是一個羅湖海關,同樣的分紅政策,為甚麼價格差異巨大?簡直成了金融界的「費馬猜想」。

小米遭遇再添血淚

上周內地是十一假期,香港仍有四個交易日。結果,內地交易員們的假期,被香港的交易頹勢徹底搞亂:周二跌2.38%,周三跌0.13%,周四再跌1.73%。理由剛才說過,很簡單:市場預計A股將受到貿易戰不利影響,大批資金寧願虧損離場也不願進一步冒險。

小米(01810)上市後曾有其管理人員告知筆者,股價17元真心不貴。筆者也真心告知他,你懂手機懂小電器,但你不太懂香港股市這麼一個吞金泥沼:只有IPO價值,沒有交易價值。多少交易員十幾年血淚經驗如此。今天再看這一流血上市的小米,已跌到不足14.5元,後續恐怕有更多止損資金還將賣出。

更多央企港股上市的例子,就不說了。總言之,它們只是為上市而上市,為國際化而國際化,IPO時互抬轎子,彼此做影子基石,投行估值模型全部看領導意志而編製,無數空中樓閣。當然,最終無一例外,全死於港股流動性。

綜觀20年港股,只是成就了一家規模超大的騰訊,掩蓋了其他無數白骨。筆者沒有看到任何能夠改善這個市場流動性的辦法,也不想浪費筆墨而空談。也許,任何國家,任何大國,都不需要超過兩個大型交易所,香港交易所(00388)的歷史價值,正在逐步衰減。它唯一續命的理由,就是人民幣國際化還不夠好,還需要港元,還需要港股。

吳小平

資深金融人士,曾任中金公司財富管理部執行總經理,現投身互聯網金融創業。

作者:吳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