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九年基建救國一役之後,迎來了中資股長達六年的黑暗歲月。今時今日中國硬件更加完善,債務水平又更高,走回頭路的成功機會率只會更低,何況這個方向違反了知識型經濟的大潮流。
少數股份引領反攻,以自己的選股角度當然受惠極微。不會跟風高追,應對方法是趁機再斬倉底衰股,套出來的注碼,部分移向外圍,部分則轉向未有特別起色的消費股。
調整組合之後,結構會進一步傾斜。之所以手上會有一堆舊經濟中資股蟹貨,是因為早前用一個比較均衡的部署,結果在陰乾期間受盡折磨。雖然注碼不大,但違背理念的策略性部署,中伏之後的確很難捱。
重新布陣後,一旦遇上近兩日這種強弱互易市況,會捱得更慘。不過,其實也只是一個選擇,平衡組合可確保不會大幅落後大市,代價是陰乾日子要陪葬。冒風險傾斜,注定每年總有幾次無份贏甚至要獨輸。
轉變取態,一方面是因為今次捱打過程之中,進一步理解自己,另一方面則是宏觀睇法有些修正。貿易戰凸顯出中國企業在價值鏈上處於下風的問題,個別本土品牌在消費升級的環境中依然吸引,惟整個市場而言,則難免要打個折扣,所以才要因應情況,減少中國舊經濟股,轉入中國消費股以及外國企業,不應再戀棧之前的市況。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本欄每周逢一、三、五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