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終身年金有利有弊

政府牽頭的公共年金計劃「香港年金」剛公布詳情,並於下周開始接受認購登記。被宣傳為自製長糧的終身年金計劃,有甚麼特點?有興趣認購的長者,又需要留意甚麼風險?

留錢應急 不宜瞓身認購

何謂年金計劃?對普羅大眾來說,年金這概念可能有點陌生。一般而言,年金本質是保險產品,投保人在一筆過或分期繳付保費後,便可以在退休後的指定年期,例如10年,每月獲派固定金額,以支持退休後的生活費。在香港,年金產品不算普及,去年新簽年金保費不足80億元。

政府透過按揭證券公司推出的公共年金,相比市場的產品,主要優點是即時及終身,長者一筆過付保費後,即時便可每月獲派年金,直至終身。按證公司會將保費投資於外匯基金,而外匯基金作出互惠安排,不收取管理費,因此預測年回報率約為4厘,較市面上的計劃為高。

現時的長者,年輕時存錢進銀行,可輕鬆賺取幾厘利息。今時今日,低息成為新常態,雖然美國已加息七次,但本地資金充裕,主要銀行的一年期定期利率僅約為0.3厘,如同雞肋。股市風高浪急,不太適合長者,如何讓長者有較穩健理財選擇,於晚年有較穩定收入,確實是一大難題。年金計劃提供4厘回報,對不懂投資的長者們可謂吸引,但應留意甚麼風險?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是,年金並不是定期存款。例如65歲男士投保100萬元後,每月可獲得5,800元到終老,每年收近7萬元。但該100萬元並不是本金,是無法取回的。一旦有資金需要而中途退保,通常會導致財務損失。

因此,年金只可以是資產配置的一部分,絕對不適宜瞓身認購,長者切記保留一定的流動資產以作應急之用,例如醫療開支。

收入固定 小心通脹風險

此外,年金收入是固定的,因此投保人會暴露於通脹風險。今天,每月5,800元的購買力尚可,但假設通脹率每年為3%,10年後的購買力會跌至約4,300元,20年後更會跌近一半至3,200元,通脹蠶食下,單靠年金難以維持日後生活水平。

既然有了終身這兩字,年金投保人愈長命就會愈着數。一如其他保險產品,年金計劃亦存在經濟學上逆向選擇(Adverse Selection)的問題。雖然無人能夠準確預測自己的壽命,但亦非一無所知。生活習慣、身體檢查,以及家族病歷史都能透露端倪,去推算年金買得過與否。

現時大多數打工仔的退休保障是強積金或其他職業退休計劃。對於剛退休的長者,可以利用一定部分的強積金累計權益或退休金去認購年金。對於不善理財的長者,加上電話騙案流行,手頭上忽然多了一筆大額現金未必是好事。雖然近年積金局容許分期提取強積金,但卻無法再賺取回報,公共年金正好彌補不足。對於年輕人,亦可替父母出資買份年金,作為一份遲來的父、母親節禮物。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