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解構人行定向降準意圖

人行決定自四月廿五日起,下調大部分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讓銀行按照先借先還的順序,使用降準釋放的資金,償還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貸便利(MLF)。人行指是次降準,淨釋放資金約4,000億元(人民幣‧下同),主要惠及城商行和農商行。這次降準置換MLF有何政策含意?

自一六年初,人行將存款準備金率下調0.5個百分點至17%水平後,央行便未有再使用全面降準作為政策工具。全面降準欠缺針對性,難以控制資金投放用途;亦釋出貨幣寬鬆的信號,偏離去槓桿的主旋律。因此過去兩年,人行主要透過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MLF及定向降準等手段來投放流動性。

人行於一四年起創設MLF,屬於非常規的政策工具,銀行向人行提供國債或央票等作質押品、給付利息,便能通過MLF借入資金,人行則指導銀行針對性地向小微企業和三農借出貸款,而MLF息口變化亦能引導中期政策利率。在減少倚賴降準之後,MLF餘額由一六年初約1.3萬億元,升至上季末高達4.9萬億元。

確保長期資金供應

雖MLF及降準皆能增加基礎貨幣數量,但本質上有明顯差異。MLF為上限一年期的投放工具,銀行亦需提供質押品;降準所增加的貸款,資金來源為客戶存款,為無期限的長期資金供應。

更重要的是資金成本的差別,現時一年期MLF利率為3.3厘,銀行存於人行的法定準備金利率則為1.62厘,因此以降準置換MLF,最直接效果是降低銀行的資金成本,再傳導至降低中小微企的借貸息率。

內地最新數據顯示,三月狹義貨幣(M1)增速,低於廣義貨幣(M2)增速,為一一年初以來首次,為經濟或會放緩的預兆。三月M2增長僅8.2%,遠低於市場預期,亦只較去年十二月的歷史低點8.1%稍高。既然去槓桿已取得階段性成效,降準置換MLF可視為央行以長期資金供應,代替非常規工具的安排,為優化流動性結構的舉措。

穩健幣策取向未變

今次降準釋放1.3萬億元資金,當中9,000億元用於同日償還MLF,餘下的4,000億元則與四月尾的稅期形成對沖,因此流動性的總量大致不變。同時人行於四月亦先後將14天期逆回購操作利率,及一年期MLF利率調升0.05厘,由此可見,人行並非改變穩健中性的幣策取向。

作為發展中國家,有必要保持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以確保金融安全。然而,與其他新興經濟體比較,內地過高的準備金率,對實體經濟或會造成約束,特別銀行傾向於向國企放貸,中小微企面對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存款準備金率作為重要政策工具,每次變動都容易觸動市場神經。但作為非常規工具,現時餘額逾4萬億元的MLF可謂過高。

未來一年,平均每月約有4,000億元MLF到期,因此人行或會進一步以降準置換MLF,在貨幣總量不變下,為市場作較長期的資金供應。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