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中美貿易戰無贏家

美國於十一月將進行中期選舉,隨着選舉工程漸近,民望低迷的特朗普遂兌現競選承諾,近期宣布對鋼鋁及打算向逾1,300項中國製高科技領域產品,徵收高達25%的關稅。貿易戰是沒有贏家的戰爭,市場擔心言行惹火的特朗普或許會孤注一擲,可謂是情理之中。

成本增削生產力

全球化及自由貿易對環球經濟增長的貢獻毋庸置疑,金融海嘯後全球增長減慢,當中一個原因是貿易增長放緩。國際貿易讓各國能利用自身的優勢,作專業化的生產分工,締造多贏局面。貿易亦打開各國市場,生產商面對競爭壓力下,帶來進步的動力。

在今時今日全球價值鏈的年代,跨國貿易已不局限於製成品,而近年「生產碎片化」大行其道,進出口往往涉及零部件。所謂生產碎片化,意即在製成品生產過程中,專業化分工極為精細,並往往散落在不同國家及地區進行。

較著名的例子是美國蘋果公司(Apple Inc.)的手機。Apple從多國購入各種高精密零部件,再把零部件輸入內地組裝,製成品再輸出各國銷售。現時不少產品的生產過程,經常涉及半製成品於多國間的穿梭,故此任何稍為增加貿易成本的舉措,其疊加效應會對生產力及貿易增長構成較大負面影響。

金融市場近日對潛在貿易戰的憂慮,明顯較地緣政治風險為大,實屬理性反應。若貿易戰真的發生,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有多大?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蒙代爾(Robert Mundell)於其經典論文指出,雖然開徵進口關稅大致能改善貿易赤字,但貿赤減少反過來導致本地貨幣升值,拖累經濟陷入衰退及減少就業。

互徵關稅損經濟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首席經濟學家奧伯斯費爾德(Maurice Obstfeld)於一六年曾發表研究,指出若美國向東亞新興國家的商品徵收20%關稅,美國經濟增長將於5年期間下跌0.6個百分點,同期美元則升值4.5%;假若東亞國家實施報復關稅,美國經濟增長將於5年期間下跌1.3個百分點。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於一六年的報告則指出,假若美國向所有國家的進口商品徵收10%的關稅,而同時間所有國家均向美國的出口商品開徵相同的報復關稅,於未來數年,全球貿易額將會下跌6%,全球經濟增長將跌1.4個百分點,當中美國跌幅為2.2個百分點,中國及歐盟的跌幅分別為1.7個百分點及1.8個百分點。

從上述數據可見,在貿易戰下,所有人都是輸家。從經濟利益考慮,相信決策者均理性,實在不會輕言開戰。深諳「交易的藝術」的特朗普聲稱打算向中國高科技產品徵稅的舉措,或只是博弈論的「不可信的威脅」(Non-credible Threat),旨在增加談判籌碼。

但假若特朗普不幸地孤注一擲,自毀地開戰,將迫使各國陷入博弈論的「囚徒困境」:雖然合作對雙方都有利,但互不信任下,促使雙方傾向不合作的「納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即被迫實施報復關稅,導致雙輸局面。經濟和政治上的不明朗因素,相信會困擾市場一段時間。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新亞書院輔導長及南京大學兼任教授,2000至2005年於全球理論計量經濟學排名37,著有4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中港報章。莊教授現為交通諮詢委員會、土地及建設諮詢委員會委員。

作者:莊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