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工作時間愈來愈長,加上菜式選擇與日俱增,美國人外出用餐潮流不可逆轉,一五年於餐廳的消費首次多過在傳統超市購物。然而,在過分樂觀的增長預期下,近年餐廳開店數目遠遠超出人口增長,令競爭愈益加劇,尤其是快餐市場,不少連鎖餐飲集團開始縮減開店數目,甚至關閉表現欠佳的店舖。
美國人投放在餐飲的消費正不斷上升,據美國農業部數字顯示,每1美元伙食預算中,餐廳佔約44美仙。不過,經過多年爆炸性增長後,美國餐飲業增長已明顯放緩,去年錄得一○年以來最慢增速。
相反,餐廳數目卻繼續增長,據美國勞工部數字顯示,美國餐飲場所多達62萬個,餐廳增加的速度是人口的兩倍,結果每一家餐廳所攤分的收入不可避免地縮小。
連鎖餐廳數據機構TDn2K分析員Victor Fernandez指出,所有業界人士都認為自己的品牌在市場上取得成功,當一個以為是開店的理想地點,原來大家都湧進去開店,導致市場過度飽和。
有分析則認為,目前美國餐廳過多,部分源於二○○○年初科網熱潮爆破後,銀行、私募基金及其他金融機構紛紛投入數以十億計美元於餐飲業,以實質業務和資產取代網絡初創企業。這些新進餐飲業投資者很多並非主力經營餐廳,而是把餐廳出售予獲銀行廉價融資的買家,再持續收取特許經營和專營費用,只要餐廳數目增加,毋須太過擔心餐廳平均收益下降。
有餐廳的特許經營者抱怨被餐廳母公司施壓開設更多店舖。經營Burger King及Popeyes快餐的Dhanani Group,行政總裁Shoukat Dhanani表示:「餐飲集團希望我們簽下更進取的特許經營的協議,這是5年前未能預料得到。」
美國餐飲業之間激烈競爭外,新挑戰還來自超市如Kroger積極搶攻預製食品,以及網上食材供應商Blue Apron冒起,讓消費者更容易和以較低價錢在家中享用接近餐廳水準的食物。
市場飽和令餐飲業界開始出現汰弱留強,就連北美洲兩大連鎖快餐集團麥當勞及Subway近期已放慢開店速度,亦關閉部分店舖。
另一方面,不少餐飲企業因為業務表現欠佳而遭到維權投資者的狙擊,其中,對沖基金Jana去年十月份披露成為Outback Steakhouse母公司Bloomin'Brands第二大股東,持有8.74%股權,並要求進行重組包括可能賣盤。
部分更已被私有化或賣盤,Ruby Tuesday去年十月以約1.46億美元被私募基金NRD資本管理私有化,到十一月底,Buffalo Wild Wings以29億美元售予被投資基金控制的Arby's Restaurant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