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美國參議院通過了稅收改革法案,中國甚為關注。美國稅改將觸及美國核心競爭力以及綜合需求,與此同時,中國稅改亦一直在討論中,未來何去何從,美國這面鏡子甚有參考價值。
筆者先分析中國最新製造業形勢,十一月製造業PMI生產、出口、進口和新訂單指數全線回升,綜合指數略現回升,看似整體出口和內需表現良好。但有兩點需關注以確定經濟是否真的回穩。
首先,今年十一長假與中秋節假相連,壓低了十月份製造業景氣度,十一月環比十月,數據可能受到上月較低基數的曲線支撐;其次,環保限產在十一月中旬正式啟動,不少企業有可能在前半月趕工生產,人為地推高了景氣度。
由此看來,內地工業生產動力能否延續有待觀察。另外,十一月建築業PMI反彈,某程度上象徵着基建投資好轉,拉動內需表現。
可見,中國製造業景氣正好轉,但長遠而言,特別是在結構性改革前提下,競爭力還能維持多久,還能走多遠,美國稅改的影響不容忽視。相關措施包括企業所得稅從35%降至20%,低於工業國的22.5%平均水平。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39.6%減至35%,並廢除遺產稅。
其次,對跨國企業目前為避稅而囤積在海外的2.6萬億美元利潤,只需一次性繳納一筆稅收便可合法匯回美國。以往海外子企在海外繳納本地所得稅後,若不足35%匯回美國,需補繳差額,這是美國企業在海外囤積利潤的主要原因。美國將目前的全球徵稅體制轉變為屬地徵稅體制(只需要繳納當地稅收),對海外子公司未來的股息所得稅予以豁免。
若一系列政策快速立法體現,美國經濟有機會持續改善。而對中國影響將是多層次的。
美國跨國企業有可能將目前積累的和未來獲得的利潤全部或局部匯回美國,美國大企業有可能會減少在中國的投資。
若美國落實採納較低的企業所得稅率,或吸引更多企業改變目前以中國為生產基地的慣常做法,改為以美國為基地作為生產製造及服務業中心,影響中國對外資的吸引。
如何影響中國,將視乎上述情况會否出現。無論如何,若美國企業成本下降,競爭力將會相應增加,對中國出口的影響肯定是負面的。不過,若美國經濟增長速度回復升軌,對中國影響則屬正面。但從危機意識出發,短期而言,中國經濟面臨的衝擊似較大。
這次稅改法案將涉及1.5萬億美元,將對美國經濟產生刺激作用。不過,美國國會稅務聯合委員會指出,即使計入法案帶來的額外經濟增長,美國的財政赤字在未來十年仍會增加1萬億美元,債務上限的提升亦會削弱美元的價值。為了平衡特朗普政策的影響,來年美國聯儲局加息的次數和頻率有可能加快。
為了應對美國的競爭,筆者估計環球主要經濟體會降低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對不同國家的財政壓力和央行的緊縮都有負面影響。中國如何迎戰?能否將壓力化為動力將會是關鍵。在環球稅改的壓力,筆者不排除中央政府或有可能全面啟動稅改,甚至是加快減稅步伐的評估,對內需將有額外的提振作用。
資深投資銀行家暨中國人民大學講座教授 溫天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