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十月,香港罕見受颱風吹襲,或許打亂了不少人的假日活動;十月對金融市場來說,亦為一年內少有較波動的月份,隨時打亂投資者部署。在過去的周末,內地公布了新增貸款數據,結果超乎預期,加上明年初實施定向降準,表明了力谷經濟的鮮明立場,但同時卻增加了債務風險,投資者應多加提防。
數據顯示,內地九月無論是社會融資規模、新增人民幣貸款,以及反映貨幣總量的M2增長均超過市場預期,其中M2增速更是八個月以來首次反彈,意味社會上貨幣流通量的乘數效應加劇,去槓桿暫時降溫。雖然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表示,內地將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但數據反映了經濟仍很大程度上倚賴債務支持,這種被批評為不可持續的模式依然未能徹底轉型。
儘管主要數據預示,內地下半年經濟增長可保持上半年速度,全年或超標完成,但新增貸款未見回落令人憂心。由於信貸寬鬆,內地整體債務已由○八年金融海嘯時的六萬億美元,急增至去年底的二十八萬億美元,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由一點四倍飆至二點六倍。
毫無疑問,大規模增貸成功挽救了經濟,但亦導致經濟沉迷於借貸和嚴重的資產泡沫。有內地債務星級分析師曾警告,這問題已開始對全球帶來影響,估計內地經濟體系到了今年底,將有高達七點六萬億美元貸款是壞帳。若估計正確,意味壞帳較官方數字高六點八萬億美元,為五倍以上,壞帳比例將達三成四;潛在數額較○八年金融海嘯「風眼」美國多出數倍。
除了官方數據,影子銀行亦是頭痛的問題。由於內地大型銀行一般傾向借貸予有中央撐腰的國企,形成中小企資金周轉困難,需要「黑市」融資,衍生了影子銀行。評級機構穆迪曾估算,該些影子銀行規模達八點五萬億美元,一旦出現大規模違約,恐難以收拾。早前人行公布了明年實施定向降準,就是針對中小企,冀減低影子銀行對經濟帶來的風險。
事實上,不只是內地,由於低息持續,全球債務總額早已屢破紀錄,為危機埋下伏線。有大行統計,全球處於「負利率」的政府及企業債務高達八萬億美元,即放貸者借錢出去竟要支付利息,這明顯是泡沫,一旦通脹突飆,迫使各國央行提速加息,後果堪虞。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投資者在認定內地增貸谷經濟是利好的同時,必須警醒債務升高所帶來的風險,隨時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