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給香港連續第二年全球競爭力第一的排名,這結果跟其他國際機構如世界經濟論壇的明顯不同, 世界經濟論壇去年發表的二○一六至一七年全球競爭力報告書指,香港的綜合競爭力排名第九,下跌兩位。其實論分數,世界經濟論壇給香港的評分還是有輕微的上升,但人家升得比我們更多,以致原來的第七位不保。可見競爭力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筆者認為,香港的潛在競爭力或許真是世界第一:我們有一流的法治傳統和制度;有透明高效的政府;有羨煞旁人的地理位置;有勤奮兼具創意的勞動力;有一流的基礎建設,又有一流的大學;有全球最開放最自由的經濟;有龐大的財政儲備;有宜人的海岸和郊野公園,又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市內公園。可是,我們卻真的沒有把潛在的競爭力發揮出來。
可以說,香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我們現時最缺的,就只是齊心實事求是、守望相助解決問題的心態。可恨的是,我們本來具有這種心態(或稱香港精神),近年卻因意識形態上的爭拗逐步喪失這種非常「本土」的香港精神。
近年香港新興的一種「文化」是,不同陣營基於意識形態上的不同互相攻訐,各不相讓,造成內耗。為了爭一口氣,要處理的事都往往擱下來。礙於迴避爭議特別是害怕官商勾結的指控,官員養成因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不作為。政府不敢把Uber納入規管,不敢理順農地改劃為住屋用地的程序,不敢實事求是地讓工廈真正活化,不敢以靈活合理的方法理順僭建問題。政府提出的所謂新政策,多是按老路小修小補的改動而已。
有人說:香港的問題是人太多。有人指出每天150個單程證來港名額的大陸新移民給香港帶來麻煩,造成資源不足。不過,一九四五至一九五○年的五年間,香港人口由75萬躍升至220萬;一九七○至一九八○年十年間,香港人口由不足400萬躍升至逾500萬。相對近年二○○一至一一年才增加36萬多人,過去五年再增加27萬多人。
這樣的人口增加歷史上相當溫和,為甚麼以前香港資源匱乏,卻仍可應付;今天我們資源豐厚卻難以應付呢?
要重拾失去的實事求是解決問題的氣魄,我們要做一些實事,一是進一步改善貧富懸殊問題;一是好好處理年輕人置業問題。早前渣打大中華及北亞區行政總裁洪丕正就指香港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岌岌可危的主因乃源於內耗太多。
若政府能從稅制和興建首置居屋兩方面入手,紓緩政府偏幫富人、及漠視年輕人置業困難的印象,並着手於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因意識形態而起的鬥爭式思維或可逐步化解,香港的潛在競爭力將有望釋放。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
作者:何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