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內媒刊登中保監主席文章,指「保險姓保」是保險業實現價值的根基,是行業穩定健康發展、服務經濟社會的根本要求,相信文章是給內地保險機構注意公司業務方向。雖然這和保險的消費者沒直接關係,但這概念亦能助我們思考如何制訂個人保險方案。
很多人選擇保險時,都感覺在保險建議書上的三個數字作出決定有困難,這三個數字分別是「畀幾多?」、「賠幾多?」和「供幾耐?」。亦即保費、保障額及供款年期,感困難原因是這三個數字是互相影響的。
難作決定的話,建議先考慮以下問題:「若大病出現時,保單上的三個數字,你最先關心哪一個?」相信大部分人也關心「賠幾多?」而不是保費或還有多少年要供等,這亦是「保險姓保」的概念。
保險的核心功用是在特定情況給受保人一筆即時現金解決問題,所以應先考慮「賠幾多」(即保障額),其餘兩個數字可作變動。
以危疾保險為例,在考慮如何制訂保險時,可先定下合適保障額。合適保障額多少才足夠呢?建議以100萬元為起點,因現時一個在私家醫院癌症治療及康復調理身體的費用,最少也要50多萬元。又或以兩倍年薪作考慮,因這有足夠時間作身體休息或工作上的改變。
定了保障額後,才決定保費。保費可參照自己收入的百分比決定,建議收入的百分之五至十五範圍,之後才定供款年期。有情況是收入的百分比不足夠支付定下的保障額,這時可留意危疾保險有兩類,分別是儲蓄型和消費型保險(即沒有儲蓄成分),通常儲蓄型比消費型的保費多幾倍以上。
很多客戶不考慮消費型保險,因這類保費會隨年齡遞增及認為無病便白供了。這是事實,同時世界變化很快,除了癌症近十年變得愈來愈普遍及年輕化,金錢觀念也變了很多,以前存錢在銀行收5厘息,便足夠一般市民作退休生活費用,但現時利息接近零。
加上人工智能愈來愈成熟去取代大部分工作,我們的退休年齡或變得更早。在保障及退休的同時考慮下,可選擇足夠大的保額,同時找方法增加收入來源。
勝利保險行政總裁 黃鈞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