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證監會與香港交易所(00388)去年推出上市架構改革建議,諮詢市場意見,結果惹來重大爭議,有關建議最終能否落實仍是未知之數。然而,就近年一些有關上巿程序或規則帶來關注的情況,仍然是市場討論的焦點,例如港交所最近發表的一七年工作計劃與展望,便把創業板檢討及為容納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板等作為重點,準備向市場進行諮詢。
港交所要對創業板進行檢討,明顯是跟近年新上巿創業板股份股價屢現異常、剛掛牌便以倍數上升,以及上市不久出現賣殼等有關。而急不及待的要設立新板的原因,無疑是香港市場無法容納「同股不同權」的架構,阿里巴巴棄港赴美上巿惹來爭辯,以致絞盡腦汁要找個市場板塊來容納該類被認為對小股東並不公平,但卻是在科技股湧現下,各主要市場紛紛爭取前往上市的對象。
近期市場有聲音表示要提高並收緊創業板甚至主板的上巿門檻,就這問題我是不贊同的,因為這讓本來發展已不符理想的創業板,日後更難以拓展下去。
創業板顧名思義是方便並鼓勵開創業務不久、規模與業績還談不上可以達到主板上巿要求的企業前往上巿,協助它們融集新資金發展業務,因此上巿門檻較低,而事實上也不宜訂太高,否則便扼殺了創業初期人士一展抱負的機會。
創業板在一九九九年開設,原本叫「新興市場板」,原意是為了吸納新興科技股上市,初期上市股份寥寥可數,交投不振,而且二○○○年科網股美夢爆破,從此便鮮有科網股上市,因而改變初衷,為了吸納不同行業初創企業上市,改善上巿股份數目嚴重缺少的情況,稱號也隨之改為「創業板」。
創業板設立至今超過十六年,惟受歡迎程度並不理想。截止去年底,主板上市股份達1,713家,但創業板僅260家,佔主板的15%,前者總市值24.45萬億元,後者僅3,109億元,連半萬億元都未能達到,去年主板日均交投664.4億元,創業板日均交投僅4.75億元。
這樣低落的情況,其存在價值足以令人擔心,我不相信藉着提高門檻,能挽回投資者信心,相反到頭來更可能因加得減,進一步削弱創業板的上巿和交易情況。
農曆新年假期前,證監會與港交所聯合發表聲明,指創業板新股保薦人、包銷商及配售代理在處理配售事宜應達到操守標準。隨後於假後復市不到兩周,已有三家全配售上市創業板企業,先後基於監管機構就公眾持股情況等作出查詢,而宣布延後上市。
看來,這與公眾持股量是否足夠或受監管機構質疑有關,純粹是全配售機制的問題,與上巿股份的質素無關,則市場傳聞由於「造殼」猖獗致需要提高創業板的上市門檻,又是從何說起?
免責聲明:本文只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所屬任何機構之立場。
六福金融主席兼行政總裁,從事證券業40餘年,曾任港交所上市委員會及政府委任獨立非執行董事等職務,現時亦是多家於港交所上市的公司之獨立非執行董事。
作者:許照中
人人做記者 爆料方法 : | 爆料熱線: | (852) 3600 3600 | 電 郵: | news@opg.com.hk | 網上爆料 |
傳 真: | (852) 3600 8800 | 手機網站: | m.on.cc | ||
SMS: | (852) 6500 6500 | MMS: | ireport@on.c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