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禡過後,本應是零售業年關衝刺期,但逛逛黃金商業區或大小商場,市面雖不至於冷清,但都會覺得購物氣氛大不如前,相信整個零售業難免會在春節後出現縮舖潮和品牌合併重整,渡過行業漫長調整期!
由於大部分商舖,尤其街舖租金,在過去一年已明顯下調,一些舖王相繼換上新租戶;加上過去每次舖租下調期,往往是一些蠢蠢欲動商家入行的時機,故這次難免也令人有減租後零售業仍大有可為的錯覺。
經營民生基本用品還可一試,若現入行經營消費品則要謹慎,皆因零售業高峰期已過,若影響行業的不利因素無法消除,零售業在未來一段時間只能在谷底徘徊。
回望一四年進入調整期前,儘管舖租節節上升,惟零售商尤其國際品牌仍前仆後繼開新舖,原因何在?就是睇好客流量不斷升。零售業生存關鍵元素,就是客流量,只要有客人進門,零售商自然會出盡辦法成功銷售商品;反之,即使有價廉物美的商品,無客,生意亦難成。
大部分意見將零售業這兩年大調整歸咎於舖租高昂,令售價上升,結果令香港的最大顧客群──內地遊客失去來港購物興趣,轉移往價格較低廉國家,尤其是歐元區和東南亞。
香港出售的奢侈品和國際品牌商品價格,部分受美元匯價高企拉高來貨價,無疑是東南亞國家中較高的。
不過,這部分差價,其實存在已久,一直以來都被香港對內地遊客的「方便性」所抵銷,簽證和交通便利,言語容易溝通和熟悉度高等,興之所至就會來港幾天,購物之餘順帶享受比內地有保證的美食,即使價格高一點仍可接受。
惟香港一而再出現不歡迎內地遊客的行為,在心理因素下,售價高、景點擠擁等都成為可計較元素。
商舖租金貴只是致零售表現下調的罪魁禍首之一,客流量大減,加上內地消費者的消費模式轉變,還有近幾年非常蓬勃的網購,以及商品生產成本和香港的經營成本上升全都是「共犯」。
業界要生存就要針對網購和成本上升而調整,在我本行的鞋業,因應成本而進行的動作已漸增。
過去有些消費習慣,如農曆新年要穿新衣服,故過年前是衣履鞋襪旺季;新正月不要買諧音與唉聲嘆氣接近的鞋,俗語謂唔好意頭,正月是鞋店淡季。
然而,這個傳統說法今天已過氣。反而鞋的市道和經營利潤較時裝略佳,主要是消費者仍偏向歐洲生產的鞋,這類貨品定價可略高並帶動盈利。
因此,一些原本設於內地的鞋廠,除主攻內地市場外,其餘逐步向外轉移。這樣的成本發展和網購,特別是內地趨勢,今後會繼續在本欄內討論和分析。
香港鞋業總會會長,來自做鞋世家,朝工業化生產和自創品牌進軍零售業。近年將生產逐步轉移到非洲埃塞俄比亞,故又有「非洲鞋王」之稱。
作者:梁日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