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衞星助散戶搶先機

大宗商品期貨早幾年炒到最瘋癲時,有美資大行開始透過人造衞星拍攝大量地貌圖片,以幾乎實時方式掌握資源開採、農作物生產以至特定經濟活動的情報資訊,希望在千億美元的商品期貨市場早着先機。唯一弊端是以往這種收集情報的成本頗昂貴。

不過,隨着微型衞星、甚至「納米」衞星登場,拍攝1張地貌圖片最平只需1美元,小投資者亦可承擔。

微型衞星一般重量不足100公斤,大小只及家庭雪櫃般大細,近年出現「納米」衞星,重量更在10公斤以下,體積僅像鞋盒般,雖然這類衞星的運行周期及覆蓋範圍遠遠不及傳統的人造衞星,但卻具有易於發射的特性及偏低運作成本,可輕易建構遙感監測群。最重要的是,傳統人造衞星重量達數百甚至超過1,000公斤,最近三年單是發射可監測地貌衞星的成本急降至原來萬分之一,令低成本的「空拍」服務不再是國際大行專用的投資工具。

可帶動數據分析等服務

以美國太空總署(NASA)前科研人員Will Marshall及Robbie Schingler為首團隊成立的Planet為例,由一○年成立至今已透過55顆微型衞星建立遙感監測群,向外界提供商用衞星影像數據。

除了衞星設計、生產與運作,數據分析服務亦帶來不少商機。

泊車多寡推算超市生意

早於一二年擁有投行背景的RSMetrics管理團隊開始為對沖基金提供衞星影像量化分析報告,透過追蹤百貨及連鎖餐廳停車場車流變化,準確預測相關企業業績變化。

易方資本投資總監王華稱,「部分數據如零售數據,用衞星找出每日有幾多人駕車去超市,每日可不斷點算更新,具參考性,但亦有更多數據很難利用衞星監測及每日更新。因此,衞星只是提供多些參考數據,但基金買賣依據還視乎其他更多資料,不能純用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