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內地銀行不斷上升的不良貸款率令市場側目,但其實內地影子銀行的潛在損失慘況,一樣叫市場觸目驚心,能否避過爆煲大劫,關乎中央能否完善監管體制及時拆彈。否則,火燒連環船禍及全球,而有大量內銀、內險及券商股的香港市場更會首當其衝。
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報告,警示中國影子銀行顯現險情,指影子信貸產品存在加速違約和損失的風險!而更嚇人的是,中國影子信貸產品去年的增速接近五成,總規模達四十萬億元人民幣,而其中近半的產品更是瀕臨高危。
單看上述這些數據,無不揭示影子銀行產品已氾濫到隨時可拖垮整個金融系统,釀成災難,到了非加速改革監管不可!
無疑,影子銀行興起可說是特定環境下的產物。近年,內地經濟失速,金融機構為求保住業績而游走於監管灰色地帶,可惜有些理財產品罔顧風險,將劣質企債包裝成高息投資產品,把資金投向殭屍企業,導致債務違約事件頻生。
另外,一些理財產品及資產管理計劃,把資金投入樓市、股市,投機炒賣;有些更突破防火牆,涉足超高槓桿跨業併購。事實上,金融海嘯以至去年的中國股災,均由創新的金融工具間接地引發。
其實,內地監管機構何嘗不知箇中風險。上月底,市場有消息指被稱為史上最嚴厲監管的銀行理財新規即將出台,甚至傳出禁止資金投入股市。縱使官方遲做好過不做,但也反映出官僚主義拖慢改革,暴露出規管遠遠跟不上市場發展形勢的弊端。
令人憂慮的是,從過往發布的業績顯示,內銀、內險及券商涉及不少所謂創新理財產品,在宏觀經濟不景下,成為一大收入來源,支撐了盈利。不過,在內地當局迫於形勢下出手收緊規管,這條「財路」恐怕無以為繼,加上現存的高風險理財產品若有任何閃失,難保不會觸發骨牌效應,衝擊金融系統。
無可否認,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佔了港股半壁江山,其中的內銀股、內險股及券商股更主宰了相關板塊榮辱,就算本地銀行亦已大範圍涉獵內地業務,顯見中港經濟金融已高度融合,互為牽引,內地目前面對的影子銀行風險,何嘗不是香港的隱患,一旦爆煲,說不定演變成「迷債事件」翻版,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