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一日,中國實施兩項新政最惹關注,其一是醞釀已久的養老金入市,其二是四大行業實施營改增稅制改革。不過,營改增現時仍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中央多番強調稅制改革後企業稅負「只減不增」,惟部分企業卻擔心自己成為「少數的犧牲者」。今期會集中分析四大納稅大戶行業有何影響,發掘一下投資機會。
新稅制較為複雜,因此亦引來混亂。例如幾大國際酒店集團齊齊「五一漲價」,國家認為營改增後,酒店企業稅負下降,但酒店業明顯不同意。酒店業還算容易計算,原先的營業稅為5%,增值稅稅率改為6%,從價內稅折成價外稅相當於5.66%,實質只增加0.66個百分點,但採購材料、設備、不動產及辦公支出等均可獲得抵扣,估計企業最後還可省稅。
然而,新稅制涉及多項抵扣,複雜程度大增。過去中國政策每有補貼,往往出現「尋租」行為,如節能家電和電動車均見騙取補貼例子。「營改增」有多項抵扣,更易引誘逃稅避稅行當。
官媒稱營改增相當於全年減稅5,000多億元人民幣的大禮物,「五一」納入試點的四大行業:建築業、房地產業、金融業和生活服務業,全部均為納稅大戶,結果亦最遲推行。
建築業和房地產業由原來的3%和5%營業稅,改為11%的增值稅,增加的幅度為最大。建築業可將鋼材、水泥等建材以17%的增值稅率進行抵扣,由於變動率最高及扣稅最多,故實際影響有待觀察。
房地產企業多如繁星,最大的抵扣是土地出讓金,一些土地出讓金佔開發成本達30至40%,但當然不一而足。大城市的「地王」成本雖高,但扣減額亦大。
推介股份:內房股是香港上市公司的最大板塊,由淨負債比率不足7%的中國海外(00688),到超過300%的恒大地產(03333)都有,投資者視風險胃納各取所好。由於龍頭股發展項目集中在大城市,土地成本較高,受惠較大;中海品牌效應亦卓越,保守型的不作他選。
金融業包括銀行、保險及券商等,佔內地股市整體盈利一大半,故特別受到重視。不過,由於稅率由原先的5%僅增至6%(實質是5.66%),差異卻變得很小,而金融業購置不動產和科技軟硬件等可扣稅,該行業亦大多混業經營,例如銀行兼營保險和證券業務等。
值得注意的是,除國債和地方債利息收入免徵增值稅外,企業及其他債券則需繳交。保險公司購入的非政府類債券需付利息收入的6%增值稅,另一可能性是企業發行債券要提高孳息以增加吸引力。
推介股份:由於稅基變動不大,且經紀和職員薪金佔保險和券商支出的比重較高且不能抵稅,相信對金融業的影響不大,但或會增加投資不動產的意欲。有券商出報告,光大銀行(06818)減稅額佔利潤比例最高,達13.8%;比例最低的為農行(01288)僅佔4%。
生活服務業範圍最廣,包括教育、醫療、餐飲、旅遊、娛樂和酒店等,每個行業受影響的程度亦不同,就如上文提及的酒店業便引發爭議。
推介股份:醫藥股中,醫院和診所原先免徵營業稅,但現時私立醫院需繳納增值稅,受影響有鳳凰醫療(01515)、和美醫療(01509)等。
《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條例》將於五月一日開始實施,批准社保基金可投資固定收益類、股票類和未上市股權類等資產種類,市場認為此舉為日後養老金入市奠定法律法規基礎。目前內地養老金總規模逾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如允許入市,市場估計資金規模最高可達6,000億元。
社保基金條例的推出,意味養老金入市步伐愈來愈近,除了可增加入市資金,市場認為亦將會由本質上提升A股市場機構投資者的整體佔比,並逐步引導投資行為回歸理性,故對A股市場具戰略性意義。
不過,同時有市場分析認為,養老金存在特殊的社會功能,其最終實際入市的比例或不會太高,而資產配置上亦講求以安全為先。
另外,內地長遠面對人口高齡化問題,未來養老金潛在的收支缺口壓力亦不容輕視。數據顯示,去年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為2.7萬億元,而總支出為2.3萬億元,期末累計結餘則有3.4萬億元,支付能力或僅有17個月。
事實上,過去中國養老金的投資營運狀況並非太樂觀。數據顯示,從二○○○年至一四年底,養老保險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僅有2.32%,低於同期的真實通脹率水平,因此在養老金正式入市前,相關部門更需制訂相關配套政策防範其投資可能出現的虧損狀況,預期其投資或更傾向於謹慎。
有市場人士認為,初期股票比例不會超過10%,相信將主要集中在藍籌股方面,短線對內銀、內險等金融板塊或有一定提振作用。
綜合而言,作為長期性投資基金的養老基金,預期其實際入市的資金規模或不會太大,且其入市目的並非在於救市或托市,對市場的心理影響將會遠大於實際。不過,隨着養老金入市預期強烈,相信短期可利好市場氣氛。
錢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