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貿易地位不容有失

在「十三五」規劃中,中央強調要善用香港獨特優勢,加強與周邊城市合作和互動,提升香港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和功能,其中特別提到「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

天時地利促成樞紐

這三大中心,筆者認為國際貿易中心這一角色,最能凸顯香港的獨特優勢,值得深入探討。其實,香港由於地理環境的優越,一向扮演着重要的商貿角色。

早在百多年前,香港已將大量中國食材和藥材集中起來,載運到世界各地;同時,香港也很早便把東南亞一帶的土特產收集起來,轉運到內地各城市。當時,主要上落貨地點是位於上環西營盤的三角碼頭(現時港澳碼頭附近),故造就上環成為中外著名的海味及中藥材的集散地,至今仍未變,可說是早期貿易中心的雛形。

隨着時代進步,香港貨櫃碼頭在半世紀前已開始高速發展,貨櫃吞吐量曾連續多年稱雄全球,加上資訊發達,海陸空交通運輸日趨完善,以及內地三十多年前開始推行改革開放,作為國家對外接觸的主要橋樑,在天時地利下,為香港商貿發展提供難得機遇,各類商品出入口數量連年大幅飆升,奠定國際貿易中心地位,去年貿易總額已達7.65萬億港元。

成功需要多方配合。香港能成為國際貿易中心,還因擁以下條件:第一,香港是一個自由港,貨物進出自由,沒有保護主義,世界很多國家及地區對商品和物品進口設立嚴格保護制度,限制入口,唯獨香港全方位開放,故全球商品和各類材料,都可集中到香港來。

眼前成功並非必然

第二,香港沒有關稅,企業經營的利得稅為全球最低,加上不設增值稅,有利各國產品在此公平競争;第三,香港有嚴格的商品監管制度和良好商譽,令消費者放心;第四,香港除港人本身有強大消費力外,每年會展活動亦活躍,一年接待的旅客約六千萬人次,單是內地客已逾四千萬人次,不愁客源。

以上均是香港的獨特優勢,不易被取代。惟任何事物都是不斷向前發展,儘管美國傳統基金會不久前公布今年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香港連續22年摘冠,十項指標中,有七項取得90分以上(100分為滿分),其中「營商自由」、「貿易自由」和「金融自由」蟬聯榜首,但不代表香港的貿易中心地位是必然。

強化優勢追回失地

外圍經濟不景,本地政局又動盪,須知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化,尤其「一帶一路」經濟戰略的推進,國家將在更多領域對外開放,包括與愈來愈多國家及地區達成自貿協議,若香港未能強化本身優勢,錯失「近水樓臺」之利及捷足先登之機,將來很難追回失地。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李秀恒

作者: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