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FinTech龜速捱轟

今年初財政預算案一再提出推動金融科技(FinTech),原本外界對港府要搞活這個新興產業抱有很大期望。不過,當香港各界仍在討論眾籌(Crowdfunding)是否合法時,英國已率先改例向「數碼銀行」發銀行牌照。有業內人士批評,香港政府動輒以「保護消費者」為由,卻窒礙了香港發展FinTech業務的空間,變相是另一種金融保護主義。

德數碼銀行搶閘 吸9萬客

被譽為傳統銀行挑戰者(Bank Challengers)的數碼銀行以手機體驗行先,主打方便、快捷及低收費,只需於手機上傳身份證明文件及住址證明便可於數分鐘完成開戶,不必親身到分行辦理,提存、過數、兌換貨幣均不設手續費,並設交易紀錄自動分類及分析財務狀況等貼心服務,希望成為年輕用戶主要往來戶口。

其中走在最前的德國數碼銀行NUMBER26於去年一月推服務,截至去年底客戶數量為9萬人,服務合作方為MasterCard。英國數碼銀行Atom Bank及Tandem亦已取得當地銀行牌照,計劃今年開業,另有至少兩家數碼銀行正在等待牌照批出。

英降門檻 打造金融科技城

自英國於一三年修改銀行發牌制度,包括簡化申請流程及降低資金要求至100萬英鎊(原為500萬英鎊)等,一年間已有逾25家機構稱有興趣取得牌照,其中數碼銀行如雨後春筍,配合英國打造金融科技城的發展方針。

至於香港是否容得下數碼銀行,本報就修改銀行發牌制度可能性向金管局查詢,金管局發言人回應,一般來說,無論通過哪種平台或媒介經營銀行,相關監管要求都一致。

立法會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批評,政府經常以「保護消費者」為藉口,甚麼也不嘗試,又形容政府對金融科技的思維是「好似沒甚麼香港人有需要用,畢竟市面上已有金融服務」,他質疑以上意見是由既得利益者,即傳統金融機構提出。

有意成為亞洲首家數碼銀行Neat,擬第二季於香港試水溫先推支付服務。Neat創辦人David Rosa指,亞洲各區銀行監管差異大,對扎根歐洲的數碼銀行來說吸引力不高。例如,銀行就歐洲經濟區其中一個國家制訂合規方案,可擴張業務至28個歐盟成員國,亞洲沒此便利。

港資本要求高 CEO需獲批

根據《銀行業條例》,如謀求在香港經營銀行業務的公司,其繳足款股本與股份溢價帳(如有)結餘總額需不少於3億元,而有限制牌照銀行則為1億元,大幅高於英國類似牌照的100萬英鎊(約為1,110萬港元)。

香港銀行另一重大入場門檻為行政總裁委任需獲金管局批准,根據金管局《本地註冊認可機構的企業管治》,銀行董事應委任「具備銀行業專門技能及經驗的人士」出任行政總裁,意味沒有太多金融經驗的數碼銀行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未必「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