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五年,中國的資本市場從高位回落,投資者擔心中國經濟前景,對政府的穩定經濟政策有效性抱懷疑。諮詢機構McKinsey在去年底發表報告,對中國經濟現況和前景提出幾個反思問題:
(一)中國能否維持穩定增長?
一些悲觀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將出現硬着陸,因過去多年的高增長沒為中國奠定穩健基礎:私營部門仍未成為經濟主要競爭力來源、增長動力仍依靠廉價勞動力及外來資金、法制仍不能為私有產權作充分保障等。
雖私營企業佔整體經濟的百分比尚未超越國企,但仍可成為未來經濟回復穩定增長及競爭力的主要推動力。
有分析員認為,中國過去經歷以投資推動的經濟增長,能否持續值得商榷。惟McKinsey專家認為,類似發展模式在日本、南韓及台灣均曾出現。雖日本經驗要小心審視,但南韓發展歷史並不代表這種以投資帶動工業發展的模式是失敗。
另專家仍認同中國自一三年的經濟改革政策:推動高增值出口、加強新興經濟連繫、加快不同行業對私有投資的開放步伐、支持電子商貿的發展等,已向着正確方向前進。
(二)中國是否缺乏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已成為成熟經濟體的主要增長來源。不少評論者認為,落後的教育體制,未能為中國經濟訓練足夠的創意人才。McKinsey專家對此不悲觀,認為中國電子商貿及流動通訊科技的成功發展,正反映中國創新產業人才的能力。政府及企業投放在研究和發展的資金數目龐大,創新能力不容忽視。
(三)過去中國增長對環境的破壞是否已是不歸路?
McKinsey專家認為,政府正投入接近3,000億美元去推動減排措施,同時鼓勵新能源使用。在國家不同的政策文件中,中國政府已定出保護環境的硬指標,這正反映政府對改善中國環境質素的決心。
(四)中國過去增長是否以低效率的投資和債務推動?
中國過去投放在基建項目資金規模雖龐大,但專家認為,以人均計算和日、韓等地相距不大。中國地方政府及企業負債數額巨大,但相對西方發達國家仍有距離,債務問題未必如想像般值得擔心。
(五)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會否引發社會不穩?
McKinsey專家認為,收入分配問題並非中國獨有,歐美等國亦面對收入不均問題對社會穩定及持續增長的威脅。
相對而言,中國可能持有較多資源及空間,去改善所得分配及改革社會保障的制度,相信中國政府有決心去拉近貧富的差距。
中國正如其他國家,面對不少相似問題,並正積極制訂政策去改善結構性問題。筆者冀在美國經濟逐步回復增長後,中國可較容易推動改革,長遠而言,還是可抱着審慎樂觀的態度。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
作者:馮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