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alk:迎合破壞式創新

香港的士司機也上街抗議Uber搶去生意。無他,眼巴巴被搶走生意,沒有反抗餘地,只能發聲抗議。這種破壞式創新風氣席捲全球,Uber只是較出名的例子。傳統行業終於要面對科技的崛起,有人選擇迴避,繼續做鴕鳥;有人主動配合,甚至更積極走去投資那些可能破壞本身業務的初創公司。

所謂破壞式創新,即以創新的經營方式打爛別人的飯碗。以的士行業為例,明明做開「舉手黨」生意,卻因為打車App大行其道,還有人會舉手叫車嗎?正因為客仔的消費習慣被智能手機等科技創新改變,若他們一成不變,只會漸漸被市場淘汰。

若不想飯碗被打爛,企業要自我革命,實行今日的我打倒昨日的我。打爛別人飯碗的都是初創企業,傳統行業面對這群初生之犢,有時無力招架,流動支付是一例。

傳統企業夥初創發圍

在未有蘋果公司的ApplePay之前,美國曾一度興起Square,以一個小小的正方形插在手機的耳機,變身碌卡設備,讓小商戶都可接受信用卡支付。Square自○九年創辦以來,背後投資者不乏來自傳統行業,金融界代表有Visa、花旗銀行旗下的Citi Ventures,還有連鎖咖啡店星巴克。金融界或許怕這間創業公司的流動碌卡服務發展影響本身業務,於是出錢投資。星巴克藉此引入第一手科技,加強競爭力,還提升品牌活力。

愈來愈多傳統企業明白這道理,還希望在初創企業的萌芽階段開始投資。所以近來有不少由傳統企業開辦的培育加速器出現,例如友邦保險和DBS今年先後跟本地創投加速器Nest合作,辦了創業加速計劃,培育初創企業。太古地產也在旗下的太古坊設共用工作空間,部分更用作培育專搞商業科技的初創企業。

傳統企業不敵初創企業,大多因為架構複雜,動作變慢,未及回應市場。他們投資初創企業,除了要為本業尋找創新,隨時更可能點中下一家科技巨企。

艾雲 

在財經界打滾多年後,毅然投身資訊科技行業,成為i世代,絕非為趕潮流,而是深信資訊科技對經濟帶來革命性改變,對行業動態、新產品及技術趨勢特別感興趣。

作者:艾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