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熊市響警 揭示經濟瀕危

商品市場全面失陷,背後原因眾說紛紜,但矛頭指向環球經濟增長顯著放緩,導致商品供求嚴重失衡。自金融海嘯以來,全球央行大規模「放水」,刺激經濟泡沫化,商品價格水漲船高。股神巴菲特說過「水退後便知誰在裸泳」,如今商品市場已肉帛相見,暴露實體經濟增長之短。

紐約期油昨失守五十美元,原因之一是伊朗獲國際解除經濟制裁後,石油市場多了一個大「香爐」,而石油出口國組織近年為保市場佔有率,不惜推低油價,也堅持不減產,石油市場競爭未來勢更激烈。此外,伊朗的石油蘊藏量巨大,油田也多屬較易開採型,其產油彈性及競爭力高,甚至能與油組領袖沙特分庭抗禮,因而有估計油價長期難保半百美元。

不過,在美國頁岩油開採技術不斷提升下,石油市場早已暗藏供過於求問題,而需求疲乏往往是致命根源。低油價無疑有助拉動經濟增長,惟希債危機及中國經濟增長不穩,以至美國聯儲局加息陰霾籠罩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導致今年全球經濟增長下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已於本月初,進一步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測至百分之三點三,假若中國等新興國暴露其空心經濟,商品市場更搖搖欲墜。

油價以外,其他礦產資源、貴金屬及農產品等一籃子價格已全面崩盤,商品指數跌至十三年低位,較金融海嘯時更差,可見央行過去六年「放水」,刺激商品價格泡沫化的程度。環球經濟前景及美國本土就業市場雖欠明朗,惟看來沒有動搖聯儲局年內加息的決定,也成為美匯指數近日急升的原因。一旦步入強美元周期,也就等於將商品直接推向弱周期,令商品價格更難「翻身」。

當原材料價格持續下行,無疑有助經濟復甦,尤其有利原油入口國及製造業等工業。不過,商品價格勢進一步拉低通脹,甚至形成通縮陰霾,對低經濟增長國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全球央行「放水」多年,谷起了泡沫經濟,然而美國及少數國家以外,多個地區並不擔心「覆水難收」,更隨時準備加碼寬鬆貨幣政策,以應對外圍風險及防範實體經濟倒塌。

商品熊市預警全球經濟增長崩潰的風險,也預示美元即將強勢回歸,澳元、紐元及加元三大商品貨幣已首當其衝,強美元漩渦已橫掃商品及貨幣市場,隨時吹襲其他資產市場,打擊絕非脆弱的經濟體所能承受。此外,低商品價格致全球通縮風險驟增,貨幣政策只能似緊還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