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所買賣基金(ETF)近年大受歡迎,標榜被動式管理,只會追蹤相關指數做機械式買貨,可是當遇上蜂擁而至的北水,這些優點恐怕也要改寫。
近日被納入國際指數的一些熱門股,股價一再被推高,市值愈滾愈大,ETF無可選擇要追貨,有可能淪為大戶高位減倉的散貨場,北水的出神入化可見一斑。
ETF予人的感覺向來是成本及風險較低,但機械式的選股機制,逃不過精於尋找漏洞的大戶,遇上基本因素急速轉壞的股份時,隨時要等到股份爆煲或被剔出指數方可止蝕,投資者不得不提高警覺。
由於ETF毋須基金經理揀股,成分股直接複製所跟蹤的指數,成本因而較傳統基金低,回報理論上就是市場的表現,投資者不用擔心基金跑輸大市。現時很多國際指數公司每隔短至一季,長則一年定期檢討成分股,但在股市中卻一天都嫌長。ETF要跟足指數成分股的比重,以免基金每股資產淨值及回報與大市出現太大偏差。
正因為ETF難「轉身」,欠缺靈活性。在熱門板塊中,一些龍頭股份獲得市場資金大合奏,大量只看圖表、不看基本因素的投資者就會跟入,「神股」地位被進一步鞏固。當股價滾雪球式上升,市值往往是股份是否被納入指數及釐定所佔比重的重要指標,基金經理尚可權衡股份的回報及風險決定是否買入,而追蹤指數的ETF只能照單全收。
沒有基金經理的「人性」分析,只透過程式計算得出硬指標,跟蹤大型指數的ETF問題尚且不大,但個別新興或熱炒板塊,股價容易大幅波動,市值在短時間內被炒高以倍計,即使ETF分散持有一籃子股份,如果相關性高,股價齊升齊跌,投資者仍是要承受相當風險。
繼國際指數公司英國富時率先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過渡性指數後,亦有知名基金公司決定把A股納入旗下ETF基金,無異於與大媽同場較量,究竟是佔得便宜抑或接火棒還未可知。隨着愈多指數及基金公司接納A股,基金經理無可避免要追入,以免落後於同行及基準指數,也解釋為何基金公司反對短期內將A股納入MSCI指數的原因。
內地投資者出名好勇鬥狠,鍾情股價波動大的股份,股價更易被舞高弄低。若投資者一心以為買入ETF的風險理應較低,而忽視ETF死跟指數成分股及比重而追入,結果愈貴愈買,愈買愈多,則要有隨時損手的心理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