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為下一年的宏觀經濟政策定調,「穩中求進」幾乎年年如是,但今年的關鍵詞是「新常態」,如何破舊立新仍需摸索。明年GDP增長目標尚未分曉,也是投資者最關心的議題,每年容忍拾級而下但又不能下得太快已是共識,可是求穩的難度愈來愈大。
市場對於那些流於口號形式的關鍵詞早已琅琅上口,惟不能否認的是一四年的改革相當大膽,市場化、股份註冊制、國企改革等浪接浪,雖然舊觀念根深柢固使改革進度未如人意,但已無退路。
會議提及「新常態」九個特徵,包括消費、市場、資源、產業、人口、環境等方面,一言以蔽之是經濟轉型,新常態就需用新思維,明年將是防通縮而非遏通脹,靠貨幣和投資拉動經濟已非萬靈。會議更首次提及人口老化問題,中國已不能再倚靠廉價勞動力,必須由量變走向質變。
昨日公布的十一月份經濟數據低處未算低,廣義貨幣供應、固定資產投資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持續下滑,社會消費品零售增長仍居於一成二以下,只有商品房銷售受政策刺激而回升,但樓市難言見底,經濟下行壓力有目共睹。人行年尾進行「放水三部曲」:減息、暫停正回購及強迫銀行放貸,使十一月新增貸款超出預期,十二月料不會重現錢荒,惟貨幣政策由上半年的偏緊轉為下半年的偏鬆,使投資者質疑政策的可持續性。
「穩健貨幣政策」是例行詞彙,今年多了「更注重鬆緊適度」押尾,一個「穩」字已甚難,何況「穩中求進」,每年都要為降低了的GDP目標而努力,市場認為明年的目標將是「保七」。然而,一四年GDP目標定在百分之七點五水平,不但高於市場預期,亦令達標相當吃力;明年是量力而為抑或打腫臉充胖子,官方目標將有啟示。
升級轉型和擴大內需嚷了多年,搞「新常態」只是舊酒新瓶,如何執行才是重點。去年的「新型城鎮化」讓市場為之振奮過一陣子,今年拋出「一帶一路」作為新增長點,將過剩產能輸出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看上去很美,惟中國願「施」,外國未必肯「受」,「走出去」隨時焦頭爛額,但內地處處遇到樽頸,惟有外闖碰碰運氣。
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過後,投資者都會忙於炒主題、炒概念,新型城鎮化已經無疾而終,換上「一帶一路」的憧憬,新常態至少可以用來保持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