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傳統銀行失光芒

阿里巴巴上市,以及就「互聯網金融」課題多次於港、深、滬進行研討,令筆者深深感受到銀行業面對前所未有的壓力,另一場「產業革命」如箭在弦了。

我們這批六十後港人,親歷和目睹「從事合適產業可改變命運」的機遇。昔日父輩大多從事加工行業,包括塑膠花、假髮、製衣、紡織等。然而,當八十年代出道時,第三產業在香港冒升,金融、地產經紀、會計等供應大量就業職位。相對地,本地製造業不斷萎縮和北移,成為香港往後的夕陽行業。回顧人生成績表,注意「產業」的改變是極為重要。

產業分為三大類別——「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於一九五○年代由英、法經濟學家克拉克(Colin Clark)和福拉斯蒂埃(Jean Fourastié)所倡議。

第四產業掀起革命

西方的「工業革命」發生約150年前(一八六○至一八八○年),通過機器生產取代手工技術,漁農業從業員的生產力無法相比,逐漸遭第二產業超越,社會生產總值出現翻天覆地的改變。

隨着金融等服務業的開拓,資金被充分利用,第三產業革命幫助歐美領導全球。現時各國生產總值的分類統計,美國第三類「服務業」比重高達近80%,第二類「工業」約佔兩成;香港則完全依靠服務業(94%);中國在今年才首次呈現第三產業(46%)超越第二產業(44%),而第一產業仍保持一定份額(10%)。

隨着大數據、雲計算、移動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第四類「訊息」產業正向傳統行業發動另一場革命。現在報紙淪為輔助非必需品,家庭書信郵遞需求消失,股票投資「去經紀化」。

衝擊三大核心業務

商業銀行方面,三項核心業務皆受到全面衝擊:「負債」類的存款,遭網上銷售的理財產品(例如餘額寶天宏基金)攤薄;「資產」類的貸款,受網貸和P2P(如Lending Club)挑戰;「中間業務」的收益,包括證券佣金、外匯買賣和電子支付的利潤持續滑落至卑微水平。

面對這場革命,變才是永恒。不創新適應潮流,百年老字號的柯達公司(一八八一年)雖然最早研發數碼相機,結果卻敗於數碼年代;手機盟主諾基亞(一八六五年)也出售核心業務予微軟而黯然離場。

移動互聯網金融顛覆標準化的金融產品,把相關利潤大幅壓平。按埃森哲(Accenture)去年報告所指,到二○二○年傳統銀行的份額將下降35%,這個曾經風光無限的行業,負隅頑抗的日子將愈來愈少了。

陳鳳翔

具三十年經驗的資深銀行家,現為香港城市大學經濟及金融系客座教授、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行業培訓諮詢委員。他分別於英國和香港取得工商管理博士學位及金融學等三個碩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