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股熱潮再起 堅持質量兼備

上半年本港新股市場火熱,經過暑期抖氣後再度升溫。隨着十月份滬港通推出,預期大市氣氛更佳,有望帶動另一波新股熱潮,今年香港IPO集資金額料可超越去年,力保全球三甲之位。

可是,由於早前上市的多隻新股,掛牌不久便傳出各式各樣的負面消息,監管機構成為眾矢之的,被指把關不嚴,令投資者利益被忽略,新股重量不重質的批評再起。若然負面形象揮之不去,將有損香港金融中心形象,做好新股審批把關實在責無旁貸。

近期港股受惠滬港通即將推出的刺激,恒指一度突破二萬五大關,有利營造新股市場氣氛,難怪不少公司希望趕及年底前上市,於是加快申請步伐。在九月份,暫時已有九隻新股遞交上市申請,據悉,部分公司積極爭取在下季掛牌,相信是力求在旺市中獲得更佳定價。

回顧上半年新股市場表現,風光背後暴露不少問題,甚至令一些散戶對是否投資新股,由積極轉趨消極。一些不為市場熟悉的新股,在招股時固然被市場冷待;一些半新股在短時間內傳出負面消息,也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例如排隊發盈警、股價大幅潛水,甚至有公司突然更換管理層或管理層失蹤等,這難免令人聯想到監管機構在審批過程中,有否出現漏洞,令投資者擔心利益得不到足夠保障。

港交所強調審批上市公司不存在標準寬鬆的問題,雖然也留意到一些新股有負面消息,但認為審批的並非上市公司業務好壞,而是針對披露是否足夠。此外,監管制度近年不斷改革,對保薦人的要求提高,為何仍然經常出現半新股業績及股價極速走樣呢?如果說很多訊息已在招股文件中披露,投資者是否留意要貴客自理,做法未免消極。

新股市場必須重量重質,否則必然損害上市集資平台的功能,令投資者對新股裹足不前,長遠更有損本港金融中心聲譽。港交所與監管部門應該更加積極才是,尤其要注意審批及監管條例是否存在灰色地帶,中介人與擬上市企業是否自律地作出適當披露。

港交所必須增加監管透明度,才能有效保障投資者利益,例如招股書中是否應硬性規定提供盈利預測,便值得深入研究。隨着滬港通推出,中港股市進一步融合,投資者結構將出現很多深刻的改變,監管必須與時並進,加強新股把關,將為上市公司及投資者創造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