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後,筆者多次提過滙控(00005)面對的最大困難,不是來自市場,而是來自監管機構。市場問題絕對可以靠市場方法和手段解決,自由競爭市場汰弱留強,滙控是利多於弊;可是面對監管機構,任何公司都要低頭馴服。
從滙控最新公布的中期業績,反映銀行業監管條例愈趨嚴謹、影響愈來愈顯著。滙控投放於風險管理、合規和環球標準方面的支出上升,導致營業支出增加4%。
銀行業是靠資本槓桿經營業務。以滙控為例,總資產高達27,535.93億元(美元‧下同),但股東資金只有1,902.81億元,總資產是股東資金的14.47倍。即使將資產加以分類,總風險加權資產也有12,485.72億元,是一級資本1,538.83億元的8.1倍,含金量最高的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有1,400.7億元,槓桿為8.9倍。
銀行業能夠發展,因為市場永遠有些人有多餘的資金,不想冒很大的風險,只想賺取一些收益;另一方面,市場永遠也有另一些人想冒險投資或做生意,卻缺乏資金。銀行業最基本的營運模式,就是吸收客戶存款,再分配給有需要資金的客戶成為貸款,然後賺取中間差價,就是淨息差,是主要盈利來源。
銀行的股東資金,其實是用來抵償當有壞帳發生時所產生的損失,股東資金是第一道防線。因此,銀行業的經營模式不是去避免風險,而是去管理風險。問題是,今時今日的監管機構似乎有點矯枉過正,由○九年至一三年全球最大10間銀行被監管機構罰款2,648.6億元,監管機構高調地判處罰款,甚至向個別人士提出法律訴訟,銀行職員已經認識到需要為所做的交易負更大的責任。
問題是監管機構以事後孔明的眼光去判斷多年前的市場行為,銀行職員避險情緒比市場人士還要高。然而,零風險的取向同銀行經營模式背道而馳,也非客戶之福。
市場先生
有「散戶Blog王」之稱的市場先生,對國際及內地金融股有精闢獨到的研究,亦為金融股的忠實支持者。市場先生深信價值投資可達至財務自由,追隨巴菲特、格雷厄姆等大師的投資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