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恒指創一四年新高,事前也不能說毫無迹象,如中國基金近幾周持續錄得資金流入;又或者港元再次觸及強方保證,金管局被迫入市沽港元。教人奇怪的,不是為何會創本年新高這件事,而是為甚麼要等到現在才創新高?
容我借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刺激經濟的所謂「三支箭」比喻,來解釋一吓。其實中國政府在整頓及強化中國金融體系方面,亦同樣有三支箭策略。
第一支箭,是人民幣國際化;第二支箭,則是重啟A股新股上市;第三亦即最後一支箭,就是容許地方政府自我承擔地去發債。亦因這三方面初見成效,所以外資才會持續流入中國股市,而作為最開放的中國股市的香港,得以見年度新高。
人民幣離岸中心愈搞愈多,李總理剛外訪完歐洲,便和英法簽了大額人民幣互換協議。國際眼光愈來愈淺窄的香港人,很自然又會埋怨北京,為甚麼又讓多兩隻鬼來爭這個香爐。
人民幣國際化要成功,當然要吸引愈來愈多的人去使用,單純只要我們這幫港農在塘水滾塘魚,難道就當得上國際貿易,甚至乎儲備貨幣嗎?現在,似乎全球稍有志氣的城市,都爭着當人民幣結算中心。
至於搞活A股新股市場,為何是中國金融改善第二支箭,道理亦很簡單。稍懂財務學的人都知,要量度企業債務是否過高,不是算絕對數值,而是看資本相對負債的比率,負債大於資本愈多愈危險。假若降不了負債,增加一點資本,帳面數據怎麼也容易一點交差。
因此內地新股市場一定要重現活力,由為新上市中、小企募資開始,慢慢活化到可承受四大國有銀行再發新股融資為止。
從近日幾乎內地新上市公司,首日掛牌股價多隻多番漲停板觀察,這第二支箭亦算得上是蓄勢待發。
最後一支箭,當然是搞活人民幣債市。稍熟悉國際金融市場之士,相信都知債市規模和成交,都遠比股票市場為大,而且較保首大型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大部分長線投資皆為債券。人民幣國際化第一步,可能是用於貿易結算,又或者爭取成為主要央行儲備貨幣之一。
然而,要其發揮美元在金融海嘯後,為美國實施量寬愈印愈好的神奇效應,人民幣債券一定要成為國際金融大戶主要投資工具,才叫大功告成。以此角度看,用較優質的地方債作先頭部隊,亦算是挑對了箭。
興業僑豐證券董事 鄭家華(作者為註冊持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