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新股(IPO)發行暫停數月後重新開閘,隻隻新股都在掛牌首日表演漲停。雖然A股新股發行制度幾經改革,中國證監會更推出控制發行人數量、融資規模、定價水平等一系列背離市場化改革原則的政策,希望可以「讓利」二級市場,保護中小投資者,可惜最終結果仍然是罵聲一片。這一次,連機構投資者亦加入批評行列。
中證監在限制新股發行數目後,再限制新股估值,提出不能超過行業平均市盈率,不鼓勵舊股轉售。這種人為限價,造成詢價制度形同虛設,結果網下配售對象從年初新股發行時的20家,猛增到最新的四、五百家。
六月三十日掛牌的聯明股份,有451家機構申購,每隻公募基金都凍結逾億元人民幣資金,到手的只有9,000多股,按招股價計不過9萬元人民幣,就算股價倍增,亦未能彌補資金成本,肯定要倒貼。
監管部門的價格管制,除了扭曲市場供求之外,根本不可能抑制打新熱,只要進入二級市場,招股價被壓得愈低,炒新資金就愈洶湧,新股不敗神話愈演愈烈,價格訊號依然被扭曲。作為手握權力的監管者,卻以短期內招股價格作為調控目標,希望可以「讓利」二級市場,保護中小投資者,背後邏輯令人啼笑皆非。
簡單粗暴的限價和限量,不可能令市場回到正常軌道上,連官媒都要慨嘆「多年的市場化改革成果付之東流,股票市場再度陷入行政管制的怪圈」。鍾經緯認為,提高資本市場的免疫力,強化市場化約束才是打敗A股頑疾的良藥,堅持改革並承擔改革成本,不為一時的市場波動改變政策初衷,是監管者應有的擔當。
鍾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