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國產的悲哀

當下的中國已深深體會,自身有製造、欠創新、乏品牌的現實,其中牽涉到價值和財富的錯失,對於中國製造來說是深刻的傷痛。可惜這種醒覺不是全社會、全民的,否則就不會有今天的造假充斥,拿別人的品牌塞自己的假貨了。多假貨少品牌,成內地寫照。

製造──創新──品牌,是產品或企業的三個層次,顯示其資產價值,不斷提升是經營可持續的途徑。三個層次在不同的企業家心目中,有着不同的理解,而在經營現實中,較為共同地認知和實踐的是創新,內地企業正積極投入經費從事研發。

然而,在製造進入瓶頸時,企業為勢所逼看重研發,卻仍然未必重視品牌打造,或誤解為純粹是打本賣廣告、搞宣傳。企業專長在於經營的硬實力,並不擅長打造品牌這類營銷軟實力,於是乾脆「不熟不做」。

欠國有品牌意識

全球品牌十強例不見內地企業,騰訊(00700)打入第十四位已算叻仔,有點得益於時勢造就,科網當紅令其大演國退民進,品牌價值爬了國企電訊、銀行的頭。內地企業品牌的頹樣,與貿易大國的身份很不相配。

不過,騰訊食住坐擁十數億人口的科網平台,並不意味着內地民眾國有品牌意識夠強。日本、南韓民眾有理無理先捧國貨,有兩重意義:一是消費者對國貨監督力度強,二是激勵企業和官方更重視品質控制。

鍾經緯認為這股情緒有點盲目、帶點排外,但實在是其國內企業、品牌之福。反觀中國民眾,以追逐外國品牌為炫耀,而愈多假貨愈少品牌,卻在內地不斷惡性循環,擁有市場不能擁有強品牌,是中國的悲哀。

鍾經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