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指拒納A股 無疑合理結果

MSCI明晟公司宣布,不會把中國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系列,終於為炒得沸揚的「入選」傳聞畫上句號。消息看似失落,卻未對市場造成特別打擊,港股略為偏軟,滬綜指靠穩,原因好簡單,現階段A股仍是一個封閉的市場,根本未具走進環球資本平台的條件,一廂情願的憧憬,不過是市場的空想。A股要向國際化的方向發展,只會沿用按部就班的管理哲學,逐步提高開放程度,這個潛規則亦是促成滬港通落實的最大考量。

去年四月,中國證監證實與MSCI商討,把A股加入新興市場指數系列,其後MSCI公布年度檢討結果時,首次承認開始研究可行性,在今年三月諮詢投資者意見。連串的舉動觸動了市場神經,先對落實後可帶來多少外資作估算,為可否救活A股、加速A股改革而大做文章。可是稍一定神,就會發現A股市場對於資金流進流出設有諸多限制,以及稅務制度未作改革前,國際資本都難以大舉進入並順暢操作。

中國二○○三年推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引入外資投資A股市場,其後再推出人民幣結算的RQFII,截至今年五月底止,累計批覆額度為五百五十多億美元,RQFII則達二千六百多億元人民幣,對於市值超過二十四萬億元人民幣的滬深股市,外資佔比約百分之二點五,政策推出超過十年,外資只佔微不足道的比例,足以反映中國開放市場的審慎。

即使早前中央大鑼大鼓頒布被視為金融市場全面發展的「新國九條」,訂下長遠路線圖,卻缺乏具體時間表,正正體現了一向「摸着石頭過河」,寧穩勿快的心態,最怕一放就亂。

A股今次未能入選,顯然未嘗不是好事。假若MSCI真的把A股加入指數之內,原先透過買入香港上市的中資股,作為A股替代品的基金,可能會減低港股權重,在此消彼長效應下,港股可能得不償失,亦加速香港作為中國面向國際市場窗口的功能衰落,中介角色遭淡化。

中國一方面要深化金融市場改革,提高開放程度,另一方面就諸多顧忌,為此才促成滬港通的落實,讓香港「先行先試」。香港先飲這口「頭啖湯」,可提早進行所需配套的建設,包括適切互聯互通的金融基建、人才培養、相關產品訊息及發展、資金管理等多方面的發展,盡得先行者的契機,中國亦同時藉此獲得進一步接軌國際的實戰經驗,兩者皆有利。

不過,這始終是A股國際化進程的一個過渡,究竟這個過渡是一年、兩年、還是五年,現在說不準。香港可否把這個先行者的契機,轉化為自身優勢才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