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降成本 港交所須作為

滬港通的雷聲很大——以億計內地股民可投資港股,本港股民日後可投資軍工、白酒等特殊行業,但熱情過後,中港股市反應並不如想像中熱烈,銀行和券商更憂慮是中看不中用——對成交沒有大幫助之餘,業界更需承擔不菲的額外成本開支。港交所既然是最大的受惠者,更需協助其他參與者盡量降低費用,才能達致多贏局面。

對中小型券商而言,滬股通一切從零開始——對上交所的股票認識不深,對客戶亦無從推介,但在系統連接成本和A股報價方面至少要承擔一筆費用,惟能爭得多少生意額尚屬疑問。即使財雄勢大的銀行,成本就算不太計較,可是對增加收入亦絲毫沒有把握,畢竟本地散戶連A股股份的名字也不熟悉,更需依靠中介機構的專業分析和意見。

唯一佔優的是中資銀行或券商,中資銀行近年陸續登陸香港,且大部分兼營證券業,滬港通開通後更助長其在資源上的優勢,分析A股早已駕輕就熟及毋須多聘人手,最重要的是在內地擁有龐大客戶網絡。所以本土業內人士反而對滬港通憂多於喜,過往在內地開講座招攬來的股民,恐怕亦會給中資中介商搶去;而為配合滬港通的漲跌停板機制一旦實施,細價股的吸引力或頓時大減,倚賴散戶的小型券商最受打擊。

滬港通雖是雙向產品,但香港投資者先要換入人民幣,無形中提高了交易成本和機會成本,況且人民幣今年成為弱勢貨幣,因此一般相信,港人投資A股的動力不強,成交只會有限。然而,中港股市全面融合的宏願在前,日後相信會進一步擴展至深圳股市及內地債市,如何跨出第一步是成敗關鍵。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稱,滬港通的真正價值將在三至五年後浮現,可是一些本土券商未到分享未來的成果,或許已遭淘汰出局。

近年港交所就延長交易時間和推出夜期等措施,已加重了業界的成本,但為保持競爭力,證券業捨命相陪,惟「陪」亦即「賠」,意興闌珊甚至已退出的券商不在少數。有立法會議員要求港交所負擔經紀提升系統所需開支,並對港交所向內地券商收取的股票報價機費用便宜一半感到不公。所謂「中港矛盾」也可能發生在證券業身上,港交所不能只顧惠及招攬,有責任兼顧港方利益。

中港股市互聯互通的長遠益處毋庸置疑,即使有短痛亦要忍受。不過在過渡時期,港交所需提供支援,技術上固然責無旁貸,費用方面也要顧及紓緩券商成本壓力,到兩地習慣彼此的交易模式後,港交所的收入自然可拾級而上。滬港通是一道大門,開啟後可能是一個寶庫,港交所先吃小虧後佔大便宜,不怕蝕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