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零售質降堪憂 畸形結構須調整

五˙一長假本港零售由熱轉冷,但業界早抱有心理準備,因為內地旅客已分散至平日來港消費,對零售業未嘗不是好事。然而,零售業未來或面對嚴峻的挑戰,需正視結構性的問題。

過去十年,內地旅客消費模式日漸轉變,香港由出境遊的第一站逐步喪失新鮮感,豪客轉戰世界各地,來港的變成平民化,購買力下降早就顯現在人均消費數字當中,使本港零售業呈現「量升質降」的現象,更使中港矛盾加深。究其原因,香港的負荷能力有限,但有四分三旅客來自內地,過分倚賴內地旅客使結構嚴重失衡。

商舖貴租導致只有金飾和名牌店租得起,金舖去年受惠於「中國大媽」搶金潮,生意超旺,今年則一節淡三墟,兩家大型黃金珠寶零售的港澳同店銷售均錄得約一成倒退。至於名牌店或奢侈品,則受內地反貪腐及減少送禮間接打擊,表現亦大遜前時。本港零售業的「含金量」大為失色,只有藥房生意滔滔不絕,但香港亦淪為日用品的掃貨場。

香港零售業未來面對的挑戰多的是,短線的有中國經濟放緩,今年人民幣貶值亦間接短期削弱港貨的吸引力;長線是其他國家爭去客源,網購更是一個長期強勁對手。如何迎戰電子商貿帶來的衝擊,已是全球實體零售業面對的課題;網購不但可足不出戶購物更便捷,租金、人手和許多雜費支出均可免除。不獨內地消費者愛網購,在本港租金持續飆升之下,本地消費者亦愈來愈多參與。過去幾年零售業太旺,令商舖供應及租金急速上升,住宅實施辣招亦迫使資金轉戰商舖,形成一個商舖泡沫,但長遠反而削弱香港的競爭力。

零售業是最市場化的一個行業,哪樣商品暢銷便立時反映,但同時使本地零售業發展畸形,百分之七十五旅客來自內地,金舖、名店、藥房、電器店林立,租金飆升使其他小店捱不住貴租,這些都是零售業過度偏重一方的後遺症,更不消說劍拔弩張的中港矛盾。零售業今非昔比,增幅料由雙位數回落至單位數,健康調整未嘗不是好事,讓本地零售業重新定位,讓瘋狂的租金平穩下來,讓本港近年的高通脹可得喘息。

本港零售業的局限是地方及配套不足,如何增加旅遊景點及發展離島購物等均是研究重點,但亦要無奈地接受增長放緩的事實,任何行業發展均有盛衰期,香港始終佔有其不可抹煞的優勢,例如交通較其他境外遊便利,價格沒有消費稅之剝削,商品的可信性有保證,這些固有的獨特地位,未來仍會是香港經濟的一大優勢,但盛況不再亦不可避免,需加快調整結構應對日益增加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