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急速發展,在取得重大成果時,亦要面對地方債急速惡化的後遺症,部分地方債務出現違約遲早會發生,最令人憂慮的是購買相關理財產品的投資者權益,能否獲得合理的保障;會否出現中國版「雷曼苦主」的索償行動,成為內地經濟發展的計時炸彈。內地監管部門除了要加強監管外,在教育上更要加大力度,讓投資者了解風險及提高危機意識。
地方政府要解決基建投資的資金問題,不斷透過影子銀行等非正式金融機構,將融資項目打包成為理財產品,再透過銀行及信託公司銷售,由於是經過「易容改裝」,掩飾了有關項目的融資風險,並以安全及超高回報作為吸引,成功賣予銀行大小客戶手裏,但投資者並不了解真正的風險。
中國經濟放緩,部分地方政府靠借度日,令地方債大幅累積,雖然佔GDP的比例仍不足百分之三十,遠低於歐美發達國家,並強調仍然受控及可以解決風險,情況類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國企三角債問題,成功透過成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進行債務重組。現今的中央財政有足夠財力消化地方債務問題,更可透過統一發債以助地方政府渡過難關,地方債務大規模爆煲的風險其實較低。
中國解決地方債問題的能力是不容懷疑的,現階段的金融改革,可以承受地方債務違約的衝擊。中央幫助地方政府渡過難關,但能否解決今次影子銀行危機,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國企三角債問題僅涉及企業層面,並不涉及廣大投資者,社會上有不滿但不會產生民怨,但今次危機處理不善,中國經濟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地方政府包裝債務進行融資,部分是未能過關的劣質資產,根本達不到預期回報,而今年是還債高峰期,將構成沉重的財政負擔,處理不善產生的骨牌效應,震盪力可以十分驚人。若部分地方債務違約,導致理財產品出現龐大虧損,甚至血本無歸,影子銀行惡性倒閉,投資者求助無門,走上街頭示威向各家代銷的內銀追討損失。
中國是否會出現類似本港「雷曼苦主」問題,現階段仍言之過早,由於中央為有關債務作出包底的可能性不大,就算國有投資公司接管相關理財產品,地方政府與內銀就有關賠償責任仍將有不少的爭議,而投資者未能充分了解風險作出的投資,應該負多少的責任,也是一個問題。
中央近期已推出各項措施,防止地方債及影子銀行問題進一步惡化,未來所有資產掛鈎理財產品,都會在嚴格監管下發行,但並不代表理財產品危機不會發生,中國投資者欠缺危機意識,對如何管理日趨多樣化的投資產品風險,更是茫無頭緒,加強投資者教育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