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日前警告,內地投資者往往被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及隱性擔保所吸引,但卻忽略了其風險,估計這類理財產品規模達10萬億元(人民幣‧下同),甚至有分析將中國影子銀行危機與雷曼兄弟破產相提並論。為此本報專訪了一直參與將信託資產打包出售予散戶的私募基金經理,他明言理財產品今年難免出現爆煲潮,雖然中央可能選擇性出手打救,但普羅散戶仍有血本無歸風險。
該私募基金經理認為,地方債爆煲危險之處,在於過去地方政府不少融資項目,部分經由影子銀行(例如信託公司及非正規金融機構)包裝成信託理財產品,經由銀行及信託公司代銷,再輾轉流入私人銀行客戶及信託公司客戶手上,不少投資者根本未了解風險。
他表示,自從中央明確表態不包底,而人行持續的去槓桿收水的前提下,一些財政情況較差劣的私人企業債將首當其衝,今年無可避免會出現爆煲潮,最佳例子是最近被申請清盤的超日太陽能科技,打破了中國債券市場「剛性兌付」的慣例,但對於地方債及其他資產掛鈎理財產品,暫時尚未如外界想像般惡劣。
他認為內地債務違約問題,暫時仍然按照中央的劇本進行,央企、省級國企及或者地方平台公司牽頭的信託產品及地方債務,大規模爆煲的風險尚在可控範圍。
他指出,不少縣市級的地方項目融資,最終都有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出資,部分甚至以項目股本形式持有,平台公司債務評級與國家債券評級掛鈎,一旦任由這些理財產品出事,必定牽連國家債務評級,地方債問題不僅是財政問題,更是政治問題,為免骨牌效應出現,中央最後將被迫出手包底。
復旦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張軍張軍承認,地方債近年累積的速度確實比較快,但實際佔GDP比重未達30%,認為規模上屬可控水平。
不過,他指最令人擔心的是銀行在評估地方政府的償還能力時會認為債務最終由中央包底,而中國整個投融資系統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不能假設最終政府會埋單。他又指,這個道德風險必須去掉,而這一輪的金融改革可能會打破此神話。
中國銀盛財富管理首席策略師郭家耀亦表示,從內銀股的估值,市場早已預期五、六月份將是地方債及企業債的償還高峰期,但他相信中央不會讓有關債務無秩序的爆煲,部分涉及產能過剩行業的信託產品,中央可能會讓有關企業倒閉,而部分地方債則可能會透過「三招」組合拳形式,包括延長其本金及利息償還期,又或出售不良資產及由中央攤分部分損失等,以減低對市場衝擊,因此他相信地方債風險仍然可控,暫未見會出現系統性崩潰的情況。
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則直接駁斥IMF的警告,認為中國已吸取了○八年雷曼兄弟破產的教訓,包括加強管理有問題的影子銀行體系,避免造成系統性風險的衝擊。
至去年底,官方公布一三年六月底全國各級債務約30.27萬億元,當中地方債佔17.89萬億元,與一○年底比較大升六成七,反映債務危機如雪球愈滾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