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匯改一步一驚心

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最有新意或最為重要的精神,是確定了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的作用,具體就是加快利率市場化及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這些改革有多深,企業承受能力有多大,央行是不知道的,只能一次又一次嘗試。

人民銀行宣布從四月十七日起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後,人民幣兌美元繼續走貶,當跌穿6.15後開始人心惶惶。不少分析員說,從長期趨勢來看,人民幣仍處升值的區間,但就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來說,人民幣既不存在單邊升值的理由,也不存在長期貶值的根據,將圍繞當前的均衡價格上下波動。

均衡價格似是而非

不過,我認為在當前的條件與環境下,人民幣匯率是無法形成均衡價格。因為在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匯率形成既有基本面的經濟因素,更有許多非理性的心理政治因素,一種貨幣與另一貨幣兌換要找到均衡價格根本不可能。

另外,人民幣匯率市場並沒有完全放開,與外幣不可自由兌換,無法通過市場的方式來決定價格,只是管制下的價格。因此,擴大匯率波幅只會增加不確定性,這是為何央行要採取漸進方式推行。

當前最為重要的是,人民幣貶值將直接影響內地大量的企業投資及貸款融資。在人民幣單邊升值期間,不少企業借外幣買人民幣套利;而外幣融資成本低,不少企業也開始到海外大量融資,人民幣貶值對這些企業將造成巨大影響。

有市場分析師指出,6.20是個敏感關口,如果跌穿,會維持多長時間?央行有足夠的控制力嗎?企業有足夠的承受力嗎?如果海外融資成本全面上升,加上中國住房市場發生巨變,貶值失控會不會擠破已經持續多年的房地產泡沫?

貶值衝擊經濟金融

在資本帳沒有完全放開、人民幣不可自由兌換下,擴大匯率波幅會徹底改變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讓套利熱錢逐漸退出市場,是匯率形成機制市場化改革的重要一步,也是對經濟及企業的一種測試,但能走多遠,面臨不確定性。

還有,隨着經濟增長放緩、融資成本上升、企業債務危機開始出現,面對不斷的危機,央行是出手相救,抑或容許違約、打破以往逢死必救的定律,同樣是擺在央行面前的大問題。如果出手相救,金融市場的市場化主體如何確立?如果任由企業破產倒閉,對金融市場及銀行體系的衝擊有多大?

可見,中國金融體系的市場化改革,根本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只能一步一步地試,既要逐漸減少政府的干預,也不能讓市場走得太快並引發系統性風險。如何實現這種平衡,對央行是一場重大挑戰。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