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上海超日太陽能宣布無法償付8,980萬元人民幣的債券利息,正式打破內地公募債券「剛性兌付」的神話。這次違約涉資雖少,但對中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因為健康的債券市場不可能「零違約」。
財務學中有所謂「風險與回報」的取捨,提供較高預期回報的金融產品,一般來說,附帶的風險會較提供較低預期回報的產品為高。投資者於是因應風險偏好,選擇適合的投資產品作資產配置。例如政府債券的風險為最低,短期政府票據的預期回報(息率)更被視作「無風險利率」;企業債券一般較政府債券附帶較高的風險,息率也較政府債券為高。
企業債券風險較高是因為經濟有盛衰循環,一旦經營不善,股票價格下挫,股市投資者固然首當其衝,債券持有者也有可能蒙受損失,輕則無法收取應享的債券利息,重則出現本金違約,為了補償較高的風險,企業債投資者自然要求較高息率,視為「風險溢價」。
債券利息甚至本金出現違約,是成熟債券及信貸市場的必然現象。有趣的是內地金融業一向有「剛性兌付」的潛規則。內地企業債券及信託等理財產品,從來都是「零違約」,在違約邊緣時總有政府、銀行或產品承銷商「兜底」,避過違約。較矚目的例子是今年一月,中誠信託旗下、由工商銀行代銷,原定預期年度收益率逾9%的「誠至金開1號」瀕臨違約,但在最後關頭有不具名資金「兜底」,向投資者償付30億元人民幣的本金。
「剛性兌付」雖然能令投資者免於損失,穩定市場信心,代價則是影響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無論金融產品背後的風險含量如何,也必定「剛性兌付」的話,投資者只會着眼於預期回報,忽視附帶的違約風險。「零違約」令資金偏好於流入高回報產品,令市場「風險溢價」下降,高風險企業因而獲得廉價資金,衍生出過度融資、投資等問題。
因此今次超日太陽能迎來違約「零的突破」,對中國金融業的健康發展有重要意義。「零違約」本身已違背市場經濟原則,隨着中央希望增加市場在經濟中的角色,打破「剛性兌付」不但能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亦能更好地反映優質債務產品的價值,是金融改革的必經之路。
一般只有意料不到的事件才會導致金融震盪,超日去年就警告可能違約,讓市場有充分預期及準備,衝擊輕微。如能確保相關違約是處於有序、可控的狀態,不失作為日後處理不良貸款及理財產品違約的楷模。改革必有陣痛,卻有利金融市場的長遠健康發展。
(中大經濟學系講師葉德生參與本文)
莊太量
中文大學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及南京大學思源講座教授,著有《人生煉金術的7大抉擇》一書及300餘篇論文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以及本地報章,並曾任中央政策組非全職顧問,現為標準工時委員會及交通諮詢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