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獨立股評人作出調查,希望找出「現時投資者入市交易最多的策略」。結果找出跨價認購/認沽期權(Call/Put Spread)佔所有策略的交易量約47%,而馬鞍式組合(Straddle)/ 勒束式組合(Strangle)佔所有策略的交易量約22%。結果表面看似多數期權投資者皆愛好採用跨價認購/認沽期權策略,但筆者覺得除非調查作出更深入研究、提供更詳細資料,否則此等數據全無實質用途。
第一,報告調查沒有說明已把多少種期權策略分類。這好比作出一個愛好來港消費的市場調查一樣,若只把遊客硬分類為黑人、白人及黃皮膚人三種,相信調查結果將對斷定促進來港消費方案於事無補。
第二,期權策略並非靜態策略。大部分專業的期權投資者均不會由月初至結算皆保持某一期權策略;更專業的期權投資者甚至會因應不同市況,開始時就採用不同相對策略。因此,在不同市況下或不同時段(月初、月中、月尾及結算日)所作出的調查,皆必給予不同數據。這好比在星期三早上10點鐘來一場全港市民正在做甚麼的調查一樣,結果可能是正在上班的市民約47%、正在上學的市民約22%,但結果絕對不代表全港市民將在同日下午8點鐘、或在星期日同時間做着同一樣東西。同樣地,結果也絕對不代表全港市民喜愛上班或上學。事實上,大部分時間努力上班的市民,為的很可能就是希望能夠在星期日消費購物或旅遊消遣。
在這方面,動態的期權策略跟以上例子很相似。舉個例子:有些投資者喜歡沽出在價或價內跨價期權。當大市上升或下跌,跨價期權變為價外跨價期權時,為了多賺期權金,很多時會沽出相對的在價或價內跨價期權(沽了跨價認購期權後,若大市下跌,可沽出相對的在價或價內跨價認沽期權)。這時候局外人看投資者的期權組合,會誤認作是馬鞍式/勒束式短倉組合(但若執着一點,最後組合形態應分別屬蝶式跨價及鐵兀鷹長倉組合)。
最後,使用期權策略時絕對不能忽略期指策略,因為相對期權,期指有時候就像一面鏡子,可把整個期權組合像鏡中影像般全倒過來。例如:沽出一張認購期權後若加上一張期指,即可把組合倒過來,轉化成認沽期權短倉。亦因為如此,為求了解組合特性,採用複雜期權策略再加上不同時段期指策略的投資者,必須採用期指期權盈虧表來輔助分析。
以上意見基於眾多假設,讀者絕不應倚賴本文內容作出任何法律或投資安排。
浩邦金融董事 梁彥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