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市場化新基準

三中全會最為重要的改革,是強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無論是三中全會的《決定》,還是周小川對《決定》的解讀,都把穩步推進匯率和利率市場化改革當作最重要的方面。

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之所以不容易,在於金融市場特性,利率作為市場資金的價格,與實質性商品的價格相比,其定價基礎、價格形成的初始條件、價格形成機制、價格運作機制及市場等方面有很大差別,面臨的問題與困難比較多。

首先中國的利率市場化,須從管制下的利率向市場化轉型。儘管目前金融市場的利率基本上已開放,特別是今年七月份銀行貸款利率全面開放後,政府管制的利率已少之又少了。

必須開放存款利率

中國利率管制的嚴重性主要體現在基準利率是一年期存貸款利率,而非如歐美的隔夜拆借利率。基準利率不僅決定其他金融產品的價格,也直接給內地銀行風險定價。

儘管其他金融產品的利率是開放,但這些產品的價格仍然以管理下的利率為基準。若對貸款利率起到重要成本約束的存款利率不開放,貸款利率開放只會讓其上升而不是在競爭中下降。還有,管制下的存款利率是如何決定,並無科學的統計體系提供依據,與市場供求關係更遠離。

七月份人行開放銀行貸款利率後,目前又設計出一套貸款基礎利率報價機制,這種報價機制看上去是在擴張利率市場化的程度,實際是存款利率嚴重管制所導致的結果。

在現行中國金融市場的初始條件下,若不開放存款利率,不通過以其來對銀行貸款利率進行成本約束,貸款利率必然上升。這種報價機制對銀行利率上漲過快可起一定自律作用,卻為利率市場化增加一道屏障。

聯繫國債收益曲線

其次,金融產品不僅是一份標準化合約產品,更是金融機構對信用的風險定價。這既有利於形成統一市場,也容易增強金融產品的虛擬化。

基準利率設定要為政府管理預期,也要為企業和個人進行投資判斷與決策提供一定價格分析的依據。

可是中國金融市場的基準利率是銀行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仍在政府管制範圍內,也是給銀行直接的風險定價,依據在哪裏卻不知道。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必須建立新的基準利率體系,並與無風險的國債收益率聯繫起來。

當前中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面臨三個重大問題。

改革面臨三大難題

一是設立新的基準利率(比如採取貨幣市場的上海利率或回購利率),是利率市場化的重要前提;二是如何實現舊的基準利率向新的基準利率轉型;三是如何建立起科學規範的無風險國債收益率曲線。

上海利率和回購利率都運行了較長時間,要讓舊的基準利率向這種利率轉型並不困難,困難的是如何建立無風險收益率曲線。在這方面,無論是《決定》中還是金融改革解讀都從不同方面予以強調。若金融市場無風險收益率曲線科學建立起來,就能給新的基準利率提供市場定價。

所以人行說,只要確定新的基準利率,存款利率開放就容易了。要做到這點並不易,即是說存款利率開放也不容易,這是整個市場對利率最為關注的原因所在。

易憲容

當代內地著名經濟學者,原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七年辭去職位,目前在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擔任研究員工作,以敢言著稱,有「房地產平民代言人」的稱號。易氏擁有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