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個金融城市,但統計處數據顯示,金融服務的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比,在○七年達20.1%,到一一年已跌至16.1%,反映全球金融市場調整,同時顯示金融業對香港經濟的重要性大不如前。
香港的四大主要行業,除金融服務業外,還包括旅遊、貿易及物流、專業服務。以一一年而言,這四大行業的增加價值佔本地生產總值達58.6%,當中佔比最大的是不受公眾注目的貿易及物流業,在過去幾年環球經濟衰退下,還能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的25%左右;過去幾年就業人數佔全港總就業人數比例均超過20%。
相反,金融服務業並不能產生大量職位,在一一年只佔總就業人數6.3%。
在中國經濟改革初期,不少試點政策在經濟特區內推行,鄰近香港的深圳被選為特區之一。當時,香港不少廠商順應政策改變,將生產線移至珠三角。由於他們對海外市場了解,廣東省成為全中國製造業貨品的出口中心,香港亦轉型為服務廣東省為主的貿易中心。
當時香港提供的服務並不是簡單的「轉口貿易」(Entrepot Trade),不少學者認為主要服務為「外發加工」(Outward Processing)活動,香港企業為廣東省生產出口貨品的企業採購原材料,再運至廣東省,最後從廣東省企業進口貨品,在香港進行整理和包裝,出口至海外市場。
根據統計處數字,原產為內地輸住其他地方的轉口貨品,涉及外發加工貿易的比重仍逾70%。
香港為中國提供的貿易服務為本地企業帶來多大利益?學者Feenstra and Hanson的研究顯示,生產地位於中國的貨品在香港的出口價和入口價,在扣除清關、保險和運輸費用後,差距十分大。他們以八八至九八年的數據作估算,價格差距可高達入口價的24%,可算作香港提供加工貿易服務的收費。
香港企業擁有甚麼優勢能提供這些高收費的貿易活動。研究發現某些類別貨品的出入口價格差別較大,可從中理解香港優勢所在:(一)質素差異分歧大的貨品──歐美市場對產品質素標準要求嚴格,香港企業過去累積的經驗,有助海外買家選取符合當地要求的貨品,從中收取服務收費。(二)出口貨品價格差異較大的貨品──在這些市場中,中國企業未能掌握資訊去制訂貨品價格,香港企業或可能從參與市場活動中搜集較多和較佳資訊,賺取價差利潤。
傳統而言,轉口貿易貨品都以香港為中轉地。然而,隨着中國經濟不斷對外開放,香港在上述傳統轉口貿易的競爭力日漸消失。可是國際貿易全球化過程不斷增加,貿易服務已從買賣雙方提供配對服務,演變成「環球供應鏈管理」,其中包括產品製造的生產和物流管理、生產原材料的採購和物流管理等。由於這些貿易服務無需以香港為貨品中轉地,統計上屬「離岸貿易」。據統計處數據,香港在離岸貿易的有關服務輸出佔一○年香港服務輸出總額的28.3%,成為主要出口服務之一。
香港經濟結構隨中國經濟改革而變化,金融和貿易服務業在過去為服務中國強勁增長所衍生的需求,得以急速發展,但仍需其他行業發展去支持本地經濟增長。貿易服務業與金融業一樣需要大量人才,亦有龐大的發展空間,希望年輕人多加留意。
馮嘉耀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企業經濟教授、中大航空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並曾任中文大學經濟研究所所長(商業經濟)及中大商學院企業經濟學碩士課程主任。研究範圍包括國際經濟、中國經濟、香港經濟及航空經濟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