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通脹數據向來極受市場關注,從中窺探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走向,現在則肯定更進一步。由於中央表明經濟毋須增長太快,從而實現升級轉型,通脹高低將更直接地左右對經濟增長減速的容忍程度。最新公布的六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按年升百分之二點七,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PPI)按年則跌百分之二點七,兩者對中央都是好消息,可更加大膽讓增長放緩,整治嚴重失衡的經濟結構。
據國家統計局數字,六月份通脹升幅高於市場預期,主要受食品價格按年上漲百分之四點九帶動,至於其他類別消費品漲價幅度尚可接受。當局或許擔心市場未能正確理解,還派出官員解畫,指出通脹錄得按年百分之二點七升幅,主要受到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影響,新的漲價因素其實不顯著。如按月計算,大部分消費品的價格不是持平便是下跌,反映通脹壓力不大。
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中央最擔心的應是通縮而非通脹,即是物價呈整體下跌。事實上,對通縮的憂慮絕非全無根據,消費物價在今年三月及五月,便曾錄得按月下跌,當時確曾惹起市場關注,因為通縮一旦形成便會出現惡性循環,導致需求萎縮、負債惡化等,必須以更為寬鬆的貨幣政策應付,屆時將打亂經濟調結構的部署,這便可解釋為何通脹是好事,幅度溫和則更好。
當居民消費價格整體存在一定升幅,代表消費需求得以維持。另一方面,傳統上認為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連年下跌,遲早會向下游傳導令消費物價下跌,目前並沒有發生,意味着繼續維持負數亦不足慮。其實,PPI下跌可從兩方面來分析,其一是下游需求不足,廠商必須減價出貨;其二是廠商的產能過剩,供應遠高過下游實際需求,結果亦必須減價出貨,但兩者成因有別,對政策的意義亦很不同。現時主宰PPI走勢的顯然是產能過剩,物賤鬥窮人。
中央明言經濟轉型升級就必須控制產能過剩、淘汰落後產能,肯定樂於看到PPI保持負增長,惟有出廠價格不斷下跌,才會嚇怕那些產能過剩行業不敢盲目生產,各地政府不敢再讓新的投資進場。除了阻截新投資之外,逼迫產能過剩行業去庫存或清倉,相信是重中之重。內地一些行業例如光伏、水泥、有色金屬等,產能多到服務全世界還有餘,要徹底去庫存並完成汰弱留強,相信PPI仍會在一段長時間內保持下跌。
內地過去出現高通脹,主要是貨幣超發、投資過度及經濟過熱所致。現在中央已擺明要控制貨幣供應,亦不鼓勵大規模投資帶動增長,可容忍經濟放緩。因此,通脹壓力看來並非當前最需要擔心的事情,反而應更多關注經濟增長會否減速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