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筆陣:自毀競爭力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上周公布了二○一三年世界競爭力年報。本港排名由過去兩年的首位下跌至第三位。早前中國社科院亦發布《城市競爭力藍皮書》,香港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可持續競爭力均居首位。

在本港被大陸邊緣化威脅不絕於耳之際,本港競爭力仍居全國首位兼全球首三名以內,是否十分奇怪?其實,任何指數均有局限性。這就是「指數問題」(Index Number Problem)。

綜合排名顧此失彼

競爭力涵蓋多個範疇,某城市在甲範疇表現突出並不表示在乙範疇同樣優秀,而綜合指數更可能不倫不類。像消費物價指數,不可能反映每個人所面對的物價壓力。

如果光看貨櫃處理量,本港全球排名於二○一一年為第三,在上海和新加坡之後。二○一一年本港貨櫃處理量增長2.9%,遠低於上海的9.3%或新加坡的5.3%,本港處理貨櫃的優勢確實在下降。如果光看金融業的競爭力,按Z/Yen Group早前公布,本港力壓新加坡排全球第四。但本港已被新加坡追得十分接近,以761分對759分稍勝。

IMD的競爭力指數主要看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和基礎建設等四項,再加上向當地行政人員調查得出的結果綜合計算。而本港最具優勢的範疇包括簡單和具吸引力的稅制、法治環境和方便營商程度等。

競爭力也可理解為對外資的吸引力。據世界投資報告二○一二,本港於二○一一年吸外資達830億美元,比對上一年提升17%,並僅在美國、中國大陸和比利時之後而居全球第四。

擔心政府任意妄為

很多人說本港科技水準不高,又缺乏政府支持,以致落後於新加坡、台灣及南韓。從高科技產品出口量看,我們當然無法與其他三小龍相比。但除了新加坡外,本港人均GDP比其他兩小龍均高出一大截,一般而言,港人的生活質素不見得比台韓的低。

周末聽雷鼎鳴教授談香港的競爭力,他指本港近年內耗嚴重,損害了本港的凝聚力,亦因此損害了本港的競爭力。

筆者十分同意,但最擔心的,其實是特區政府在政策上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飄忽性。一個例子就是為求打壓樓價任意以印花稅的形式損害私有產權,這種「因應非常時期的非常手段」必然會損害外資進駐本港的誘因。此外,非永久居民的在港工作人士買樓要繳買方印花稅,亦必會損害本港企業吸引人才的能力。

法治受損香港玩完

筆者另一擔心,就是法治的旁落。這真是本港競爭力所面對「最攞命」的風險,所以無法認同佔領中環行動,並深怕有朝一日,任何人只要自以為有崇高目的,便恣意目無法紀損害別人權益而自己卻感覺良好。這同樣是為求目的、不擇手段的急功近利,亦堪稱濫權的一種。如果這天真的到來,香港將「玩完」!

何濼生

香港大學經濟系學士、多倫多大學經濟學博士,專攻政策研究。研究範圍包括社會保障、教育、醫療、房屋、宏觀經濟、國際金融等。曾任職加拿大安大略省政府經濟部及安大略省經濟局,回港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及嶺南大學先後任教,現為嶺大教授及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