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名校貴族化 教育一切向錢看

二千多年前,孔子提出「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只要付得起兩條肉乾就可以接受優質教育,想不到今日的香港教育墮落,傳統名校以直資為名,紛紛變身貴族學校,清貧子弟被拒之門外,製造跨代貧窮。港島名校聖士提反的直資計劃惹起偌大風波,顯示港人對教育政策不滿的火山開始噴發。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及其附屬小學計劃於二○一五年由津校轉為直資,初定每年學費由三萬至四萬元不等,一石激起千重浪。學生家長及校友發起連串抗議行動,批評校方做法等於靠攏市場導向,向功利主義投降;至於校方早前揚言如不能轉直資,則可能轉為中文中學,更有誤導及威嚇之嫌,因為自二○一○年教育局推出語文微調政策後,本地中學不再有中中及英中之分。校方為了轉直資,已經無所不用其極。

很多人還記得,幾年前聖士提反曾強調「不是為富人辦學」,擲地有聲。是的,有逾百年歷史的聖士提反一向主張有教無類,公平教育,該校的藍色長衫校服就是見證。該校以前並沒有統一的校服,富家子弟穿絲綢裙子上學,窮人子弟穿簡樸的白衣黑褲,不少人因此感到自卑,後來有人設計藍色長衫,喻示所有學生不論出身、地位、膚色,一律平等。藍色長衫沿用至今,可惜學校已經悄然變質,一旦轉為直資,只有貴族子弟才能入讀,清貧子弟望門興嘆,還有甚麼平等可言呢?

教育是改變命運的機會,教育是窮人子弟向上流動的通道,在貧富懸殊日益惡化的今天,教育公平顯得尤為重要,令人失望的是不少名校向世俗低頭,金錢掛帥,放棄了一直堅持的教育理想。表面上,香港實行十二年義務教育,沒有人因為貧窮而讀不起書,實際上並非如此,權貴子弟有許多選擇,如入讀私立學校、國際學校、海外升學等,對窮人子弟而言,傳統津貼名校是他們接受優質教育的唯一途徑,如今名校紛紛轉為收費昂貴的直資學校,等於向他們關上大門。不客氣地說,所謂直資教育,就是為富人子弟錦上添花,令窮人子弟雪上加霜。

港府推行直資教育的初衷是教育多元化,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可惜事與願違,多元化變成向錢看,直資化變成貴族化,惡果已逐漸浮現。早前有調查發現,貧窮家庭學生與富裕家庭學生升讀大學的比例差距日漸拉闊,後者升大學的比率是前者的三點七倍,遠高於二十年前的一點二倍,駭人聽聞。令人擔心的是,隨着愈來愈多學校轉為直資或非公營學校,貧富懸殊必然進一步深化,跨代貧窮必然更難解決。

教育不公平,是最大的社會不公平,聖士提反的直資化風波不是偶然的,而是政府管治無能、教育混亂不堪的冰山一角。香港民怨沸騰,年輕一輩愈來愈激進,教育政策失敗實在是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