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手樓交投冰封之際,新盤市場非常熱鬧。因為有樓賣的業主叫價依然硬淨,相對而言,個別新盤及貨尾單位卻一反傳統,以緊貼二手價推售,此消彼長下,成功吸引準買家的注意力。樓市劈價潮是否一觸即發?目前肯定言之尚早,但市場處於微妙階段則屬事實。中國人常說「寧買當頭起、莫買當頭跌」,一旦深入每個準買家的心,整個形勢便會逆轉,並會產生連鎖反應,須小心處理。
剛才提到的傳統智慧,與近代興起的行為金融學說不謀而合。概括而言,投資者的行為並不總是理性,也不總是風險迴避,有時會顯得短視並過分看重短期市場變化,有時又不肯因應市場已出現的變化而改變預期。這套學說面世後,解釋了不少市場常見的「怪現象」,最耳熟能詳的,莫過於「羊群心態」這種在集體壓力下的非理性行為,用來看待樓市適合不過。
由於樓市買方現時已幾近變成用家為主,更容易出現過度冒險或避險的行為。在政府連番調控住宅樓市後,短線炒家早已退出,海外及公司買家大減,最近實施雙倍印花稅,連長線買樓收租亦要算過度過,剩下的只有用家尤其是首次置業的人。雖然市場慣常以「剛性需求」來形容這批買家,但他們的需求變化其實很大,更易受市場氣氛左右,入市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買平嘢」。
那麼為何樓價屢創新高時,用家依然勇於入市呢?怕愈遲買愈貴,背後正是想買平啲!現在個別新盤及貨尾,以貼近二手價招徠,自然有吸引力。不過,由於市場估計今年可推售的住宅單位達兩萬多個,會否在準買家心中產生愈賣愈平的預期,因而選擇莫買當頭跌呢?此外,發展商的變陣空間也比想像中細,因為過去兩年政府推售的地皮,限呎限量單位佔整體供應一大半,銷售對象除了首置用家,還有誰?
當然,發展商可低價推盤,亦可求價不求量,或索性靜觀其變,但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會產生連鎖反映,最直接的後果是影響套現,繼而影響將來的賣地表現。由於政府已誇下海口,下一財政年度賣地表內的住宅用地將盡推,並且有可能加碼,不排除會受樓市氣氛影響,地皮愈賣愈平,甚至有地無人買。如果出現這些情況,恐怕會像行為金融學所說,造成更多短視及非理性反應。
現時樓市還談不上出現減價潮,暫時只是以貨尾及個別中型盤測試水溫。不過,怎樣避免形成愈遲買愈平的印象,要看定價策略及宣傳包裝等,相當考功夫。而且,在一個用家主導的市場,彈性其實頗有限,因為用家對價格更敏感,總之就是想平,因此可以一窩蜂上或縮,只怕長此下去令樓市像一個鐘擺,小心今次會反過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