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評級機構穆迪認為,中央及地方政府收入增長放緩,或促使地方透過特殊融資工具增加借貸,加劇債務負擔,不利地方政府信用評級,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更直指,鋼鐵、水泥、光伏等產能過剩行業面臨信用資質的惡化,加上地方政府「兜底」成本增加,料今年內地可能出現首宗債券實質性違約案例。
根據財政部日前向全國人大提交的中央及地方預算草案,預計今年的公共財政收入僅按年少增8%,增幅較往年顯著回落,意味地方財政或須舉債自行解決。
穆迪高級信貸主管Debra Roane昨在信用展望報告中指出,收入增速放緩,會限制地方政府在城市化進程推進之際,滿足服務和基礎設施項目融資需求的能力,這些壓力可能導致部分地方政府,提高通過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借貸規模,進而影響地方政府的信用評級。
穆迪昨日發表的另一份報告亦稱,儘管中國在繼續實施對信用有利的政策措施,但未來一年的預算計劃,無法解決其面臨的長期信用挑戰,其中包括中國經濟嚴重依賴投資和出口的問題。鑑於部分來自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債務,最終可能會由中央政府負擔,將中國債務水平佔本地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維持在30%以下十分重要。
自一九八一年中國首隻國債發行以來,債券市場一直保持「零違約」紀錄,一一年「雲南城投」事件曾經令市場對城投債的信心一度動搖,但最後因地方政府「兜底」,投資「雲南城投」的人仍然賺得盆滿缽滿。
巴曙松日前在上海出席一項活動時表示,目前債券市場已經有足夠規模,如果再像以前那樣「隱形兜底」,市場風險收益會出現嚴重錯配。「未來城鎮化建設需要長期資金,銀行資金總體而言期限較短,因此債券市場將承擔起更大作用,為城鎮化建設提供長期資本。」
巴曙松指出,由於產能過剩行業面臨信用資質的惡化,加上企業信用資質下沉,以及地方政府「兜底」成本增加等因素影響,今年可能會是內地債市違約「元年」,出現一、兩起違約案例,讓市場對風險有更多客觀評價,預計投資者經過違約事件的教育後,債券市場再進行大規模擴張,從而可以避免出現系統性的大規模的風險收益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