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地14年加劇供求失衡

沿用十四年的勾地表制度終於畫上句號,這個制度在董建華時代推出,原意是在樓市顯著下挫時,讓市場有一個更靈活彈性的賣地機制,避免賣地成績對樓市造成進一步負面影響。可惜當樓市逐漸復甦,甚至出現供求失衡,前特首曾蔭權爵士仍採用,導致樓價狂飆,市民難上車局面。

過去政府均常規推出土地拍賣及招標,然而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後,樓市顯著下挫,發展商對土地需求放緩,政府九九年推出申請售賣土地表,即勾地表制度,將大幅地皮納入勾地表內,由發展商按需要及興趣申請勾出拍賣,政府亦維持定期拍賣及招標出售土地。

每財年平均僅賣四地

隨着經濟持續下滑,政府○二年十一月宣布無限期暫停定期賣地及勾地,直至○四年一月全面採用勾地表制度。及後發展商批評勾地底價過高,以致勾地困難,政府兩度調低勾地按金及最後實施八折勾地。

由於本港住宅地開始鬧供應荒,政府於一○年宣布主動從勾地表推出土地拍賣,及後改為按季主動推地及勾地表制度雙軌並行來增供應,可惜難扭轉近年樓市供不應求局面。事實上,過去透過勾地機制售出的各類土地僅五十七幅,即平均每個財政年度僅售四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