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證券期貨監理合作平台會議昨天在台北舉行首次會議,屬歷來最高規格,由大陸的證監會主席郭樹清,與台灣金管會主委陳裕璋共同主持,商談兩岸證券市場合作。從會議前幾天的市場反應來看,台灣證券界對這次高層會面抱有很大期望,相關概念股更有一番炒作。可惜會議結果只屬雷聲大雨點小,並無出現萬眾期待的成果,從中可體察到內地對開放股票市場的取態,絕對可供香港參考。
台灣證券界的重點訴求可概括為幾方面:首先,容許在大陸有辦事處的台資券商升格,給予全面經營牌照;其次,提高台灣機構投資者的QFII額度,以及大陸資金赴台投資的QDII額度;第三,將來落實個人層面的QDII2及人民幣RQFII2時,把台灣納入;第四,加快大陸企業到台灣以T股上市。
很明顯,這些全是從生意角度出發,若然成事,台灣證券界會有很大得益,因為當地投資者不用再經由第三地,例如香港,才能投資A股、中資概念股及人民幣資產。不過,會議結束後發放的消息顯示,上述訴求差不多全部落空,具體成果只有QDII額度從五億增至十億美元,以及兩岸證券監管部門負責人每年開會一次,其他的建議只是「積極考慮」及「循序漸進」。
其實,台灣券商希望取得在內地全面經營牌照,並且直接買賣A股及各類投資,未免有些異想天開。試想想,就連美國華爾街的龍頭投資銀行,經過多年游說和探路,甚至出動政府官員撐腰講數,也不得其門而入,部分更已意興闌珊。再看看,香港的券商在CEPA「眷顧」下,處境亦差不多,在內地只能做投資顧問之類的生意,如同雞肋。台灣的券商怎可能獲得獨家優待呢?
至於以人民幣投資的RQFII,參與會議的大陸證監會官員回應台灣提出試點規模達一千億元人民幣,只說會積極考慮。根據香港的經驗,RQFII目的是為境外人民幣提供回流渠道,香港也要等到資金池規模達六千至七千億元人民幣,才有得諗。台灣的跨境人民幣業務現在才準備開始,當地銀行的人民幣存量只有約二百億元,沒有幾年時間也不具備回流條件。換言之,香港仍有幾年獨市生意。
郭樹清本月中在香港出席論壇時曾爆響口,說QFII及RQFII規模可以加至十倍,惹來無限憧憬。可是開放投資與開放經營,完全是兩回事,廣納更多環球資金,是想搞活A股,同時借力推動內地資本市場改革。至於經營A股交易這盤大生意,肯定肥水不流別人田,就連香港的RQFII也是中資券商及基金的天下,港資機構不容易染指。不願假手於人,當然是要優先照顧自己人,也關乎金融安全。台灣證券界今次真的是諗大咗!